1.刚解放时期多少钱兑换一美元

2.黄金、白银大跳水,后续走势会如何?

3.求美国花旗银行的简介

4.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演变过程

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演变

刚解放时期多少钱兑换一美元

1195美金_金价1955美元

 第一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这一阶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华北解放后,为了开展对外贸易及国际汇兑业务,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问题.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1月18日人民币对西方货币汇价最先在天津公布,$1=?80(旧币),随后上海、厦门及广州相继解放,由于各地物价不一致,上述四个地方取分别挂牌办法,牌价也不一致,直到1950年7月8日全国汇价才统一.

由于当时我国还不能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周,149年6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1950年3月该指标为2242.93.之后人们汇价不断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1=?4200(旧币),共调高49次,平均每月调高3.5次.

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能以金价作为计算标准.当时计算与确定人民币汇价时用的是物价对比法.物价对比法包括三部分:(1)出口物资理论比价;(2)进口物资理论比价;(3)侨汇购买力比价.其中主要的是出口物资理论物价,侨汇购买力比价适合用于测定汇价是否有利于侨汇.

当时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由于当时进口业务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汇价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图,无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对私商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在照顾侨汇方面,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尚未制止,物价仍在不断上涨,我国取"原币汇款"的方法,其内容是银行结汇当日不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而以"原币汇款"的方法通知侨眷,侨眷到接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银行按结汇日当天牌价折算支付人民币,这种做法保障了侨眷的利益.当时确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后,其其他货币的比价是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比价套算出来的.

第二阶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这一阶段指从全国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起,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不断下跌,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

1950年3月全国贯彻统一 财经工作的决定后,迅速制止了物价上涨,物价转为下跌.1950年6月至7月,为了照顾私营工商业,取了调整物价法、调整工商业的措施,物价出现调整性回升,之后全国物价走向稳定.1952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每月下跌0.65.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3天后美国参战,美国在国际上大量抢购战略物资,刺激了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当时美元及西方货币迅速贬值,我国必须加速进口,否则将遭受西方货币贬值的损失.朝鲜战争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范围广,措施严,所以我国也必须大力推动进口.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制定的原则改为"进出口兼顾,照顾侨汇".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为$1=?26170.

由于物价下跌,汇价下跌,在照顾侨汇上取了"人民币汇款"方法,其内容是银行在结汇日当天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然后按人民币数额通知侨眷,所以侨眷到结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所得到的人民币是以银行结汇日牌价计算时,而不是按已经下跌的结汇日牌价计算的,从而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第三阶段:1953年1月至13年3月.这一阶段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份、建设时期开始,到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结束,该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除对个别外币外,汇价基本保障稳定不变.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金融及物价基本稳定走向全面稳定.1955年3月1日,我国发行新人民币,以1:10000的比率回收人民币.这一时期,我国对私商改造完成,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因此,在制定汇价时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前两个阶段由于私营进出口商的存在,在汇价制定上必须结合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老驴私商的利益.但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后,国营公司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国家所制定的进出口的问题,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民币逐步与进出口贸易实际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了.

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而轻工业、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上升.由于农副产品出口换汇成本较低,而工业品出口换汇成本较高,在当时情况下出现了出口普遍亏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部门取进出口统算方法,也就是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外贸部与财政部统一结算的方法.再加上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要参考西方国家所公布的汇价.只有西方国家实行法定贬值时,人民币汇价才做调整.例如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时,人民币汇价从?1=?6.893改为?1=?5.908.

第四阶段:13年3月至1980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使人民币不再可能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汇价水平.

13年3月,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西方国家不再公布汇价,中央银行也不再有义务维护汇价而进行干预,汇价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再以各国的汇价作为参考.另外,从1968年起,我国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对外也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且口径扩大.因此,在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避免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贯彻对外经济往来中的平等互利原则,从而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改为参照国际市场上的汇价变动的情况进行经常调整.

第五阶段:1981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是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及贸易内部结算价的时期.

从1953年起,人民币汇价逐步与物价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同时也起不到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作用.长期以来形成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81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公布牌价,适用于非贸易外汇,另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贸易外汇.贸易内部结算价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一项经济措施,是一个平衡价.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2.80)高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牌价($1=?1.50),但由于我国在13年后实行了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钉住汇率,因此,虽然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981年对美元贬值,但美元对其他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相对升值,因此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货物的价格并未相对上升,出口价格竞争优势无法体现,实行双重汇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六阶段:1985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从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开始,直到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才结束.

当年12月底公布牌价与贸易内部价趋于一致时.即$1=?2.80时,贸易内部价取消.但是,由于这几年国内物价的调整及外贸商品收购价的提高,从1985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价取逐步调整的方针,到1985年10月达到$1=?3.20.

1985年10月至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价$1=?3.20,1986年7月5日宣布调到$1=?3.70,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对外价值与国内物价相比,仍然是高估的,因此必须调整,1986年7月5日调高0.50元,目的是逐步向正真的对外价值靠拢.

1986年7月5日调整到$1=?3.70后,三年多没有变动,1989年12月16日及1990年11月17日,分别提高1.00元及0.50元,达到$1=?4.72,$1=?5.22,这时期的汇价调整与我国外贸体制实行承包制有关.从1991年4月9日起,根据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取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199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汇价为$1=?5.80.

黄金、白银大跳水,后续走势会如何?

黄金、白银大跳水,实际上是由全球的一个经济波动导致的。

那么过了这么一个巨大的波动期之后。那么黄金和白银的话,应该是会逐渐回升,回到原来的比较稳定的一个价格。

毕竟黄金和白银,这两种金属是属于硬通货,它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

求美国花旗银行的简介

一、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

1812年6月16日, 纽约州特许设立花旗银行, 其英文名称为“City Bank of New York.9月14日,花旗银行在华尔街52号开业,为纽约的一些商户提供服务。银行总裁是塞缪尔.奥斯古德上校,他曾在独立战争中与乔治.华盛顿并肩作战。

1822年农业火险及公司成立, 这是美国每一家股份制信托公司。1835年,该公司改名为农业及信托公司,1929 年与花旗银行合并。其后,花旗银行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City Bank。

1856年,摩西.泰勒担任总裁,任职长达26年。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 林肯总统恳请纽约各银行为联邦筹款15000万美元。花旗银行以黄金认购了7000万美元。

1865年,花旗银行加入新组建的美国国民银行系统, 英文名称改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为国民银行, 其经营必须符合联邦对偿付能力及流动资金能力所规定的高标准。在纽约市,国民银行的法定储备金被视为存款。

1893年,花旗银行就其存款及资产而言, 名列纽约市各银行之首。

18年,花旗银行在美国银行业率先设立外汇部, 开始从事外汇买卖业务。

1902年,在伦敦、上海、香港、横滨、马尼拉、 新加坡及旧金山开设分行, 成为1918 年收购的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ation的国际业务网络的核心。

1904年,花旗银行推出旅行支票。

1908年,花旗银行于创立96年后,迁入位于华尔街55 号的前美国海关大楼。

1914年,根据在阿根廷设有分支机构的美国公司的建议, 花旗银行于11月10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分行, 成为美国国民银行在该国的第一家分行。

1921年--1928年,1921年12月, 花旗银行成为美国首家按复利计算储蓄账户利息的银行。1928年5月3日, 花旗银行又向储户推出另一具有创意的业务;无担保个人放款。

1929年,花旗银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 兼并进一步加快了银行的扩展:农业及信托公司成为花旗银行农业信托公司。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银行在交易广场20号兴建了摩天大楼。

1930年--1936年,尽客处于大萧条时期, 花旗银行仍通过在中国的业务收入维持了股息。

1933年,由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颁布, 花旗银行同其他美资银行一样,也注销了其投资公司。1935年, 花旗银行为小型企业提供月度支付业务。1936年, 花旗银行在纽约市率先开办无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账户业务。

1939年--1949年,30年代末,花旗急需 23个国家开设了100个办事机构,成为当时最大的国际性银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花旗银行在欧洲及亚洲的许多业务被迫停止。

1950年--1955年,随着美国消费者收入的提高, 各种新型的个人银行服务应运而生,银行业开始大规模的发展。 个人支票账户及消费激增。

1955年,花旗银行英文名称更改为The Fist National CityBank of New York。

1956年,花旗银行在商业部安装了首台计算机。

1961年,花旗银行创立 可转让定期存单。 新成立的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成为该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控股公司。 位于公园大道399号的新总部落成。

1968年--14年,1956 年《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对一家控股公司控制多家银行的作法加以限制。1968年, 花旗银行成立了针对一家银行的控股公司,使其可以扩展并提供新的金融服务。 其他银行纷纷效仿。14年,为更好地适应其全球性业务, 该控股公司更名为花旗集团。同年,花旗集团将浮动利率债券引入美国金融市场。这一革新已于10年前由花旗银行在欧洲市场推出。

15年,花旗银行成为在欧洲共同市场9国设有分行的惟一一家美资银行。

16--1980年,16年,花旗银行英文名称改为Citi Bank, N.A.。17年,花旗银行设立花旗卡业务中心,通过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和花旗卡,使其颇受欢迎的“花旗提供24 小时服务”广告宣传成为现实,一举改变了美国消费者银行业务的面貌。

1981年--1982年,进入80年代, 花旗银行注重发展消费者银行业务。银行在而达科他州及特拉华州开设了分行, 以促进业务的发展,并收购了大来信用证。 花旗集团在收购了旧金山忠实联邦储蓄及信贷银行后,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

年,约翰.雷德当选为董事长。

1985年,花旗银行将客户的私人计算机与其系统相连, 方便客户直接办理银行业务。

1992年,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它的名称即意味着独具创意的银行业务。花旗集团的分支机构及办事处遍及90多个国家,成为业务覆盖面如此之广的惟一一家国际性银行。

1993年, 花旗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及消费卡的发卡行和服务行。同年,花旗银行兼并了80年代成立的数家储蓄银行, 贯以统一的名称Citi Bank,FSB。

花旗银行还推出其“风险之窗”管理模式,以国别、行业、 产品及客户为重点,从内部评估及管理花旗集团的总体风险。

1994年,花旗银行在俄罗斯开办了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 花旗集团恢复支付普通股股息,1991年,这一项业务曾暂时中断。

1995年,花旗银行庆祝其开办消费者银行业务20周年。当时, 银行推出这项业务旨在全球范围内为消费者提供银行服务, 与消费者建立纽带关系。在北京,花旗银行于45 年后再次来华开办可提供全面服务的分行,并在越南和南非设立了分行。

1996年,花旗银行在亚洲的发行量最大。 台湾成为美国之外第一个发卡量超过百万的地区。 花旗银行在集团内部开展优质服务。

二、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花旗集团是一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截止1996年12月31日, 集团在全世界拥有89400名雇员,在98个国家和地区约3200个网点为个人、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花旗集团是一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1967 年根据特拉华州法律组成,现为其主要分支机构花旗银行的惟一股东。

花旗集团受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约束, 接受联邦储蓄局的检查。花旗银行是联邦储蓄的会员行, 接受货币审计局的管理和检查。

花旗集团的业务主要有两大范围:环球消费者业务以及环球企业银行业务。环球消费者业务为消费者提供全球性的、全面的服务,下设分行和电子银行、及消费卡、以及私人银行业务; 环球企业银行业务为各公司、金融机构、 以及全世界资本市场其他成员提供服务。

三、主要业务范围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 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除了花旗银行,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 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 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 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四、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

截止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集团资产总额为2702亿美元。 纳税后净收益为38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3亿美元。每股收益7.42美元,上升15%。1996年向股东支付10亿美元股息,回购股本31亿美元,使总资本比率及第一级资本比率分别高8.3%及12.2%,并建立了准备金,这些均反映出极强的资本积累能力。年终,股价每股103美元,年内上涨35.75美元,即53%。

五、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实力

在和消费卡领域,花旗银行是全世界最大的企业, 拥有高达550亿美元的应收账款。截至1996年12月31日,花旗银行已发行6100万张(包括独自和联合发行),其中,欧洲有300万张、亚洲有700万张,拉美有900万张。 通过将作为一种首选的安全的支付方式来推广, 花旗银行将一个以现金支付为主的社会发展为消费者信贷的体系。

巴西大型的石油公司Petrobras与花旗银行里约热内卢分行密切合作。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花旗银行不断为该公司提供对策和产品,以满足其不断出现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及资本市场等方面的需求。1996年, 《欧洲货币》杂志评选花旗银行为拉丁美洲首屈一指的银行。

花旗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亲密关系在像上海这样的新金融中心得到了体现。花旗银行在银行投资及保险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目前,这些领域不仅在亚洲,而且在全球都迅猛发展。1996年, 《欧洲货币》杂志评选花旗银行为亚洲头号银行。

全世界的企业外汇交易人员和投资者一向将花旗银行的外汇业务看作其最佳的客户服务。《欧洲货币》连续18 年将花旗银行名列榜首。数十年来, 花旗银行在经营主要币种及新兴国家币种(总共有140种)方面业绩卓著。

花旗银行的企业银行业务遍及22个发达国家、75 个新兴经济国家,因此使花旗银行的收益多样化,平衡化。 花旗银行企业银行业务拥有20000个客户,这为花旗银行提供了丰厚的回报。由于花旗银行参与了市场发展的各个阶段,花旗银行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发展。

花旗集团证券部门的组织及承销技能普及全球:在美国, 花旗银行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筹资10亿美元,为期3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是新闻集团的一部分,花旗银行与该集团在23 个国家有业务往来。这一笔交易涉及债务及股本投资工具。因而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年度破记录交易。在亚洲, 花旗银行是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3亿美元全球债券的协同经理人。

六、在中国业务发展情况

1902年,花旗银行在中国上海设立了首家分行, 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升起美国国旗的银行,花旗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1904年--1928年,分别在广州、汉口、北京、天津、哈尔滨、 青岛、大连、长春等城市开设了14家分行,开展了进出口信贷、 外币兑换、汇款、贸易及信贷调查等服务。

1940年--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分行停业。

1983年,在深圳设立代表处。

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1985年,在上海设立代表处。

1988年,深圳代表处升格为分行。

1991年3月在厦门设立代表处。6月上海代表处升格为分行, 再度写下美资银行在上海历史的新一页。

1993年2月在广州设立代表处。中国区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为首家在中国设立中国总部的国际银行。

1994年,在上海开设自动柜员机中心, 为首家在中国提供人民币、转调存款、查询结余服务的外资银行。

1995年,北京代表处在9月升格为分行,成为首家在北京开设分行的美资银行。

1996年12月底获批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 成为获得人民币业务牌照首家美资银行。

19年2月将上海分行迁址浦东,并将其原位于浦西的分行改为支行。4月4日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 为首家在上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

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这一阶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华北解放后,为了开展对外贸易及国际汇兑业务,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问题。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1月18日人民币对西方货币汇价最先在天津公布,$1=?80(旧币),随后上海、厦门及广州相继解放,由于各地物价不一致,上述四个地方取分别挂牌办法,牌价也不一致,直到1950年7月8日全国汇价才统一。

由于当时我国还不能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周,149年6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1950年3月该指标为2242.93。之后人们汇价不断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1=?4200(旧币),共调高49次,平均每月调高3.5次。

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能以金价作为计算标准。当时计算与确定人民币汇价时用的是物价对比法。物价对比法包括三部分:(1)出口物资理论比价;(2)进口物资理论比价;(3)侨汇购买力比价。其中主要的是出口物资理论物价,侨汇购买力比价适合用于测定汇价是否有利于侨汇。

当时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由于当时进口业务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汇价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图,无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对私商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在照顾侨汇方面,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尚未制止,物价仍在不断上涨,我国取"原币汇款"的方法,其内容是银行结汇当日不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而以"原币汇款"的方法通知侨眷,侨眷到接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银行按结汇日当天牌价折算支付人民币,这种做法保障了侨眷的利益。当时确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后,其其他货币的比价是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比价套算出来的。

第二阶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这一阶段指从全国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起,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不断下跌,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

1950年3月全国贯彻统一 财经工作的决定后,迅速制止了物价上涨,物价转为下跌。1950年6月至7月,为了照顾私营工商业,取了调整物价法、调整工商业的措施,物价出现调整性回升,之后全国物价走向稳定。1952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每月下跌0.65。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3天后美国参战,美国在国际上大量抢购战略物资,刺激了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当时美元及西方货币迅速贬值,我国必须加速进口,否则将遭受西方货币贬值的损失。朝鲜战争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范围广,措施严,所以我国也必须大力推动进口。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制定的原则改为"进出口兼顾,照顾侨汇"。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为$1=?26170。

由于物价下跌,汇价下跌,在照顾侨汇上取了"人民币汇款"方法,其内容是银行在结汇日当天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然后按人民币数额通知侨眷,所以侨眷到结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所得到的人民币是以银行结汇日牌价计算时,而不是按已经下跌的结汇日牌价计算的,从而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第三阶段:1953年1月至13年3月。这一阶段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份、建设时期开始,到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结束,该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除对个别外币外,汇价基本保障稳定不变。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金融及物价基本稳定走向全面稳定。1955年3月1日,我国发行新人民币,以1:10000的比率回收人民币。这一时期,我国对私商改造完成,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因此,在制定汇价时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前两个阶段由于私营进出口商的存在,在汇价制定上必须结合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老驴私商的利益。但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后,国营公司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国家所制定的进出口的问题,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民币逐步与进出口贸易实际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了。

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而轻工业、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上升。由于农副产品出口换汇成本较低,而工业品出口换汇成本较高,在当时情况下出现了出口普遍亏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部门取进出口统算方法,也就是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外贸部与财政部统一结算的方法。再加上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要参考西方国家所公布的汇价。只有西方国家实行法定贬值时,人民币汇价才做调整。例如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时,人民币汇价 从?1=?6.893改为?1=?5.908。

第四阶段:13年3月至1980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使人民币不再可能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汇价水平。

13年3月,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西方国家不再公布汇价,中央银行也不再有义务维护汇价而进行干预,汇价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再以各国的汇价作为参考。另外,从1968年起,我国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对外也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且口径扩大。因此,在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避免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贯彻对外经济往来中的平等互利原则,从而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改为参照国际市场上的汇价变动的情况进行经常调整。

第五阶段:1981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是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及贸易内部结算价的时期。

从1953年起,人民币汇价逐步与物价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同时也起不到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作用。长期以来形成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81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公布牌价,适用于非贸易外汇,另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贸易外汇。贸易内部结算价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一项经济措施,是一个平衡价。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2.80)高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牌价($1=?1.50),但由于我国在13年后实行了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钉住汇率,因此,虽然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981年对美元贬值,但美元对其他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相对升值,因此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货物的价格并未相对上升,出口价格竞争优势无法体现,实行双重汇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六阶段:1985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从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开始,直到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才结束。

当年12月底公布牌价与贸易内部价趋于一致时。即$1=?2.80时,贸易内部价取消。但是,由于这几年国内物价的调整及外贸商品收购价的提高,从1985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价取逐步调整的方针,到1985年10月达到$1=?3.20。

1985年10月至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价$1=?3.20,1986年7月5日宣布调到$1=?3.70,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对外价值与国内物价相比,仍然是高估的,因此必须调整,1986年7月5日调高0.50元,目的是逐步向正真的对外价值靠拢。

1986年7月5日调整到$1=?3.70后,三年多没有变动,1989年12月16日及1990年11月17日,分别提高1.00元及0.50元,达到$1=?4.72,$1=?5.22,这时期的汇价调整与我国外贸体制实行承包制有关。从1991年4月9日起,根据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取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199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汇价为$1=?5.80。

这一时期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容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迅速发展和外汇调剂汇价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7年国家允许在沿海各大城市开办外汇调剂中心之后,外汇调剂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外汇调剂业务迅速扩大,已成为我国外汇交易的主要形式。相应地,调剂市场外汇汇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以其结算的数量已超过了官方牌价,因而被认为是与官方汇率"平行"的市场汇率。这一汇率不由官方制定和公布,而是受调剂市场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上下波动。由于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外汇需求一直大于外汇供给,有时甚至是供求矛盾十分紧张,因而调剂市场汇价一直高于官方汇率。例如,1992年底至1993年初,官方汇率约为$1=?5.80,但调剂市场汇价却一度突破$1=?12的水平,反映了外汇供求的紧张以及心理等因素对市场汇率的作用。当然,随着供求关系趋于缓和,调剂市场汇率逐渐下降,与官方汇率之间的差距也逐步缩小。

外汇调剂市场和调剂汇率是我国外汇市场的过渡形式,是对官方外汇业务和官方汇率的重要补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外汇及汇率,对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七阶段: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1994年1月1日,我国外汇管理实行汇率并轨和银行结售汇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建立了银行间的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1994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外汇指定银行之间每日买卖外汇的汇价可在交易基准汇率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外汇买入价和卖出价可在交易基准价上下0.25%的幅度内浮动,外汇买入价与卖出价的价差率不得超过0.5%。对每笔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大额交易,银行与客户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交易基准价和规定的浮动幅度的基础上面议汇率。汇价浮动幅度不是固定的,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家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各外汇指定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时应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整而调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外汇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第八阶段:19年1月至2005年7月。

这一阶段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1996年7月1日,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瘦子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居民因私兑换外汇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次可兑换2000美元;居民出境定居,其离退休金、退职金及抚恤金可全部兑换外汇;出入境展览、招商等非贸易经常性用汇的限制也被取消。1996年12月1日,我国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第九阶段;2005年7月至今。2005年7月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调2.1%。

2006年1月4日 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8.00,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达到7.77元,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5月21日 央行宣布放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波幅,幅度从±0.3%扩大到±0.5%。这是自1994年以来对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波幅的首次调整。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0,但随后一直在7.00上下盘整。

2008年5月16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次突破7.00,并于6月17日突破了6.90,人民币进入了6.8时代。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演变

1、人民币从1949年到1952年用浮动汇率制度。从1953年到13年,以经济制度,人民币与美金有正式的挂钩,汇率保持在在1美元兑换2.46元人民币的水平上。但是在这时代中国大陆的外国贸易很少,所以人民币汇率意义不是很大。

2、13年,由于石油危机,世界物价水平上涨,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频繁。

为了适应国际汇率制度的这种转变与现实中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有利于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便于贸易,为国外贸易所接受的原则,人民币汇率参照西方国家货币汇率浮动状况,用“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方法进行调整。

为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3年的1美元兑换2.46元逐步调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39.2%。

3、从1980年到1994年,中国大陆有双重汇率制度。1981年至年,初步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即除官方汇率外,另行规定一种适用进出口贸易结算和外贸单位经济效益核算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该价格根据当时的出口换汇成本确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币官方汇率因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对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调整至年7月的2.30元,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对人民币汇率实行微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度调低,但仍赶不上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的变化。到199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分别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经院批准,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变相升值2%,并且不再与美元挂钩。

6、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涨影响,2010年8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及即期汇价双双创下一个半月的新低。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015元,即期市场开盘报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154,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间价6.3495升值341点,创2005年7月以来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设于6.4236元,较前一日下调96基点,并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118,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96个基点,涨幅达0.30%。与此同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当日收盘价报报6.4944,较上个交易日收盘价大涨751基点,创下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百度百科-人民币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