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石油价格-1940年石油价格
1.化工的近代化工
2.1945到1970年间美国发生了什么事?
3.巴库的资源状况
4.玉门油田的发展史
化工的近代化工
1920年美国用生产,这是大规模发展石油化工的开端.1939年美国标准油公司开发了临氢催化重整过程,这成为芳烃的重要来源.1941年美国建成第一套以为原料用制乙烯的装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化工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价有机化工原料,同时由于化工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产石油的地区,如西欧,日本等也以原油为原料,发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产品,各化工企业却有不同的工艺路线或不同催化剂.由于基本有机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单体都以石油化工为原料,所以人们以乙烯的产量作为衡量有机化工的标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机化工产品,来自石油化工.例如,等,过去以电石乙炔为原料,这时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产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见)法以生产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气为原料,用蒸汽转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氢,使得到重视。
石油化工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学工业。起源于美国。初期依附于石油炼制工业,后来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迅速发展,50年代在欧洲继起,60年代又进一步扩大到日本及世界各国,使世界化学工业的生产结构和原料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化学品的生产从以煤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石油化学工业的新工艺、新产品不断出现。70年代初,美国石油化工生产的各种石油化学产品,多达数千种,当前石油化工已成为各工业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
初创时期: 随着石油炼制工业的兴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炼厂气。1917年美国C.埃利斯用炼厂气中的丙烯合成了异丙醇。1920年,美国新泽西标准油公司采用此法进行工业生产。这是第一个石油化学品,它标志着石油化工发展的开始。1919年联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随后林德空气产品公司实现了从裂解气中分离乙烯,并用乙烯加工成化学产品。1923年,联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建立了第一个以裂解乙烯为原料的石油化工厂。在20~30年代,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利用单烯烃生产化学品。如丙烯水合制异丙醇、再脱氢制丙酮,次氯酸法乙烯制环氧乙烷,丙烯制环氧丙烷等。20年代,H.施陶丁格创立了高分子化合物概念;W.H.卡罗瑟斯发现了缩聚法制聚酰胺后,杜邦公司1940年开始将聚酰胺纤维(尼龙)投入市场。表面活性剂烷基硫酸伯醇酯出现。这些原来由煤和农副产品生产的新产品,大大刺激了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为这些领域转向石油原料创造了新的技术条件。这时,石油炼制工业也有新的发展。1936年催化裂化技术的开发,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烃原料。这些发展使美国的乙烯消费量由1930年的14kt增加到1940年的120kt。
战时的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至40年代末,美国石油化工在芳烃产品生产及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战争对橡胶的需要,促使丁苯、丁腈等合成橡胶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1941年陶氏化学公司从烃类裂解产物中分离出丁二烯作为合成橡胶的单体;1943年,又建立了丁烯催化脱氢制丁二烯的大型生产装置。1945年美国合成橡胶的产量达到 670kt。为了满足战时对梯恩梯炸药(即TNT)原料 (甲苯)的大量需求,1941年美国研究成功由石油轻质馏分催化重整制取芳烃的新工艺,开辟了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新来源(在此以前,芳烃主要来自煤的焦化过程)。当时,由催化重整生产的甲苯占全美国所需甲苯总量的一半以上。1943年,美国杜邦公司和联合碳化物公司应用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的技术建设成聚乙烯厂;1946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开始用高温氧化法生产氯丙烯系列产品;1948年,美国标准油公司移植德国技术用氢甲酰化法(见羰基合成)生产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产。石油化工的不断发展,使美国在1950年的乙烯产量增至680kt,重要产品品种超过100种,石油化工产品占有机化工产品的60%(1940年仅占5%)。
蓬勃发展: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材料的迅速发展,使石油化工在欧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发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欧洲在50年代开发成功一些关键性的新技术,如1953年联邦德国化学家K.齐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压法生产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并迅速投入了工业生产;1955年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纤维生产厂;1954年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进一步发展了齐格勒催化剂,合成了立体等规聚丙烯,并于1957年投入工业生产。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美国俄亥俄标准油公司成功开发了丙烯氨化氧化生产丙烯腈的催化剂,并于1960年投入生产;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并于1960年建成大型生产厂。进入60年代,先后投入生产的还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产品。石油化工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开发成功,使传统上以电石乙炔为起始原料的大宗产品,先后转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线上。在此期间,日本、苏联也都开始建设石油化学工业。日本发展较快,仅十多年时间,其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苏联在合成橡胶、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产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术特别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产上对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动了烃类裂解和裂解气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此期间,围绕各种类型的裂解方法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工作,开发了多种管式裂解炉和多种裂解气分离流程,使产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欧各国与日本,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贫乏,裂解原料采用了价格低廉并易于运输的中东石脑油,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型乙烯生产装置,大踏步地走上发展石油化工的道路。至此,石油化工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扩大。作为石油化工代表产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产量达到35.8Mt,创历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后,有机合成原料自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的速度加快(见表)。
新阶段: 7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发生了两次大幅度上涨,乙烯原料价格骤升,产品生产成本增加,石油化工面临巨大冲击。美国、日本和西欧地区主要乙烯生产国,纷纷采取措施:如关闭部分生产装置,适当降低装置开工率,节约生产能耗,开展副产品综合利用,进行深度加与此同时,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全世界大约有1000个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所用原料油约占原油总产量的8.4%,用气约占天然气总量的10%,这些企业大多为少数跨国起变化,油、气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更多地建设起
用,获得极大的发展,成为新的材料工业.作为战略物质的天然橡胶产于热带,受阻于海运开发了顺丁,丁基,氯丁,丁腈,异戊,乙丙等多种合成橡胶,各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方面,1937年美国 成功地合成尼龙66(见),用熔融法纺丝,因其有较好的强度,用作降落伞及轮胎用.以后涤纶,维尼纶,腈纶等陆续投产,也因为有石油化工为其原料保证,逐渐占有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大部分市场.塑料方面,继酚醛树脂后,又生产了,醇酸树脂等热固性树脂.30年代后,品种不断出现,如迄今仍为塑料中的大品种,为当时优异的绝缘材料,1939年高压用于海底电缆及雷达,低压聚乙烯,等规聚丙烯的开发成功,为民用塑料开辟广泛的用途,这是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为高分子化工所作出的一个极大贡献.这一时期还出现耐高温,抗腐蚀的材料,如,,其中聚四氟乙烯有塑料王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也陆续用于汽车工业,还作为建筑材料,包装材料等,并逐渐成为塑料的大品种。 精细化学工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简称“精细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含义,国外迄今仍在讨论中。凡具有以下特点的化工产品通称为精细化学品,即:
1.品种多
2.产量小,大多以间歇方式生产;
3.具有功能性或最终使用性;
4.许多为复配性产品,配方等技术决定产品性能;
5.产品质量要求高;
6.商品性强,多数以商品名销售;
7.技术密集高,要求不断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重视技术服务;
8.设备投
9.附加价值率高等。
精细化工包括的范围,各国也不甚一致,大体可归纳为:医药、农药、合成染料、有机化工、无机化工、涂料、香料与香精、化妆品与盥洗卫生品、肥皂与合成洗涤剂、表面活性剂、印刷油墨及其助剂、粘接剂、感光材料、磁性材料、催化剂、试剂、水处理剂与高分子絮凝剂、造纸助剂、皮革助剂、合成材料助剂、纺织印染剂及整理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动物用药、油田化学品、石油添加剂及炼制助剂、水泥添加剂、矿物浮选剂、铸造用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剂、合成润滑油与润滑油添加剂、汽车用化学品、芳香除臭剂、工业防菌防霉剂、电子化学品及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制品、工业清洗剂配方分析、商业清洗剂配方分析、民用清洗剂配方分析等业务,掌握顶尖的清洗剂配方分析技术等40多个行业和门。
引火熟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等到炙制药物、酿酒制醋、烧陶制砖、炼铜冶铁、熬油造漆、纺织印染、造纸印刷等化学的时候,历史已流逝了几十万年。这些技艺的积累,创造了从古代到中世纪的宝贵遗产,并且也为化学工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见化学工业发展史)
在这方面,发明了活性染料,使染料与纤维以化学键相结合.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需要新型染料,如用于涤纶的,用于腈纶的,用于涤棉混纺的活性分散染料.此外,还有用于激光,液晶,显微技术等特殊染料.在方面,40年代瑞士P.H.米勒发明第一个有机氯农药之后,又开发一系列有机氯,有机磷,后者具有胃杀,触杀,内吸等特殊作用.嗣后则要求高效低毒或无残毒的农药,如仿生合成的类.60年代,,发展极快,出现了一些性能很好的品种,如吡啶类除草剂,苯并咪唑杀菌剂等.此外,还有抗生素农药(见),如中国1976年研制成的井冈霉素用于抗水稻纹枯病.医药方面,在1910年法国制成606砷制剂(根治梅素的特效药)后,又在结构上改进制成914,30年代的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都是从结构上改进,发挥出特效作用.1928年,英国发现,开辟了抗菌素药物的新领域.以后研究成功治疗生理上疾病的药物,如治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的药物,以及避孕药.此外,还有一些专用诊断药物问世.摆脱天然油漆的传统,改用,如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等,以适应汽车工业等高级涂饰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丁苯胶乳制成水性涂料,成为建筑涂料的大品种.采用高压无空气喷涂,静电喷涂,电泳涂装,阴极电沉积涂装,光固化等新技术(见),可节省劳力和材料,并从而发展了相应的涂料品种.
1945到1970年间美国发生了什么事?
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60年代为5.0%。197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1.24倍,其增长的速度比受战争破坏严重的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为低,但比英国为高,也明显地高于美国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速度。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战时最高额的1945年是3552亿美元。战后略有下降,朝鲜战争爆发后重新上升,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28亿美元。此后连续上升,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达1883美元。60年代上升得更快。从1961年到1969年,经济持续高涨。1965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9.9%。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增长了37.5%,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作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的钢铁、汽车和建筑工业,战后仍然继续发展。整个50年代,汽车销售量年平均接近700万辆,60年代则超过900万辆。1940年和1970年之间,小汽车由2750万辆激增到9000万辆,由平均每五人一辆增至几乎每两人一辆。战后蓬勃兴起的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子、航空和宇航、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更为迅速。化学工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是用化学方法加工和生产一整批新工业品——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药物、杀虫药剂等的结果。30年代电子工业主要生产收音机和通信设备,其产值在1939年不过5亿美元。战时和战后技术革命的结果,使1969年电子工业的产值接近150亿美元。电视机的产量1947年是7000部,到1971年美国家庭拥有6300多万部黑白电视机和2700多万部彩色电视机,平均每两个家庭有三部电视机。电视台从1946年的10个增加到1969年的673个。1954年,美国只有200部电子计算机,到1970年估计达10万部。电子计算机和工业数据处理设备的销售额连续20年创造新纪录,1969年高达78亿美元。家庭、办公室和工厂消耗天然气的价值,由1940年的8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08亿美元。煤气公用事业成了庞大的工业,1969年资产达430亿美元以上,比1940年增加了八倍。1970年,美国约有47条定期的国内、国际航空线,雇员30多万人,总收入达85亿美元。1948年,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大关,到1968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雇员超过100万人,其中半数是工程师和科学家。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第一次载人登上月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农业巨大繁荣的时期。农场人均净收入(按1960年美元计算)1940年为1714美元,1946年上升到3677美元,1970年达到4500美元。这个时期农业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5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从1940年的26.5万个增加到1969年的36.7万个。这类农场在二战开始时只占1/25,此时已占1/7。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50年,每个农民可供养15.5人,1960年增加到25.8人,1970年又增加到47.1人。1947~1970年间,美国农业人口减少了2/3,从占总人口比例的1/6降至1/20,而美国农畜产品却居世界首位,1970年生产的玉米占全世界的43%,大豆占74%,动物油脂占57.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输出国。美国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也迅速扩大。1946~1950年的年平均出口额是118.29亿美元,进口额是66.59亿美元,顺差51.7亿美元;1970年出口额增至432.24亿美元,进口额是399.516亿美元,顺差32.724亿美元。战后初期,美国出口贸易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但此后美国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1970年降为15.5%。1971年美国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出急剧扩张。资本输出总额从1938年的115亿美元猛增到1970年的1555亿美元(其中私人直接投资占781亿美元)。1960~1970年,美国仅从直接投资一项中就获得623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老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及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的涌现。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成本降低和产量增加。30年代工业生产率只增加约20%,1950~1970年则增加了94%。30年代农业每人每小时生产量没有变动,但1940~1970年间增长率为430%。第二,国民经济军事化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扩大印度战争,使国家长期保持高额的军事开支,刺激了经济,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经济部门的增长。第三,政府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相结合,国家调节经济和实行一些社会经济改良,在一定时期中刺激了经济的增长,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发展。第四,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的增长,是同垄断资本利润迅速增长、投资的日益扩大分不开的。美国公司纳税后的利润1937年为52.8亿美元,1947年为201.9亿美元,1972年为546.2亿美元,是战前的十倍。利润的膨胀引起了投资的扩大。美国私人企业固定资本投资按1972年价格计算,1951~1960年为597亿美元,1961~1970年为928亿美元。投资增加使再生产不断扩大。此外,美国垄断资本通过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掠夺别国的原料和燃料,倾销过剩商品,转嫁经济危机,也是维持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维持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诸因素,在资本帝国主义制度下也含有深刻的内在矛盾性。国民经济军事化和信用膨胀支撑了工业的增长,但又削弱了工业进一步增长的基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引起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在这20年中先后出现了四次经济危机。1953年3月~1954年4月的危机是50年代的第一次美国经济危机。1957年3月~1958年4月的一次危机和1960年2月~1961年2月的一次危机,前后相距不到两年,是美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周期。60年代扩大印度战争曾一度推迟了危机的爆发,出现了战后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周期,即1961~1969年持续高涨104个月,但危机终于在印支战争高潮的1969年10月爆发。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每次持续时间为8~1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8.1%~13.5%。经济危机常同财政状况恶化和美元危机交织在一起。早在1960年10月就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伦敦市场上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涨。世界各地随之掀起一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美国借助英格兰银行的支持,才平息了浪潮,渡过了难关。到1970年7月,又爆发了一场新的更为严重的美元危机。这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02亿美元,只及流动外债(510亿美元)的1/5。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年底,被迫宣布美元贬值7.89%,即法定兑换率由1盎司黄金合35美元改为合38美元。即使在繁荣的60年代,美国失业人口尚在300万人上下,70年代后增加到400~500万人。企业开工率经常严重不足。二、70年代的危机滞胀与80年代的发展1973年12月至1975年4月,美国发生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一场世界性的危机,它从英国开始,后来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7.8%,全国失业人口达850万,失业率为8.9%。这场危机的一个特点是物价持续上涨。危机期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15.3%。1975年上半年危机渡过高潮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出现了相对停滞的趋势,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西方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滞胀。在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远比五六十年代慢,而且行程曲折,没有出现全面的经济高涨。国民生产总值在1976年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1971~1980年间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本投资缓慢。在生产设备大量过剩的情况下,经济复苏基本是靠消费性需求的增加,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高潮。而固定资本投资不振,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滞胀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1978年,美国有全失业人口605万,远高于危机前的数字。另一严重问题是通货膨胀。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采用凯恩斯学说,实行膨胀性金融政策,放松银根,鼓励投资与消费,并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一做法对防止危机、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到70年代,遇到低增长、高失业的形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达到7%左右。美元在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也日渐丧失。1977年10月到1978年11月连续发生八次美元危机。1979年又一次出现抢购黄金的浪潮。年初每盎司黄金兑换218美元,到1980年1月21日一度高达375美元。1980年2月,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比1973~1975年那次危机下降的幅度小。但这次危机不是经历繁荣之后出现的,而是在滞胀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还是严重的。失业率上升到30年代大危机以来的最高峰,达到10.8%,失业人数达1200万以上。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危机持续了三年左右。70年代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危机和滞胀之中,这是由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因素促成的。其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上升,美国逐渐丧失了战后20年独霸世界市场的优势。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9%,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1970年下降到40.9%。1947年,美国出口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1970年降到15.5%。在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中美国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从1965年起,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相继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第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战后时期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某些新产品,生产量不断扩大,使市场逐渐达到饱和,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而另一方面有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尚需要时间,还不能取代处于衰落中的传统工业,对这些“夕阳”工业进行新技术改造还需时日。这种新旧交替变化调整中所表现的“停滞”现象,是和传统的周期性危机有所不同的,它既是一种危险,但又是一种机遇,既有危机,又有转机。第三,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规律使美国资本向世界扩张,寻求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美国国外资产从1950年的544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655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但国内的传统工业如汽车、钢铁等工业,由于工资高、利润低,资本家不愿投资进行更新改造,致使这些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削弱了传统工业的基础和竞争力。第四,第三世界联合开展维护资源的反霸斗争。从1973年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展“石油战”,连续三次提价。1950年原油价格每桶1.71美元,1973年涨至5.11美元,1981年10月达到34美元的高峰。“石油战”结束了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廉价石油资源时代,加剧了美国的能源危机。1970年美国进口石油11.57亿桶,1977年上升到31.03亿桶,为消费量的46.4%。石油是工业和农业的动力,石油涨价导致整个物价的上涨。第五,是美元霸主地位的丧失。战后,美国凭借其绝对优势地位,创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从中得到许多好处。但到70年代美元一再贬值,多次发生危机,这不能不对经济滞胀发生影响。然而,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首位。按1972年美元价格计算,197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750亿美元,1980年为14,807亿美元,十年期间增长了37.7%。国民收入按当年美元计算,1970年为7984亿美元,1980年为21,214亿美元。1983年,美国率先走出危机,经济回升很快,打破滞胀局面。1984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9%,是1951年以来美国的最高增长率。此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一直到1990年,经济连续八年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有所下降。从道·琼斯股票指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改善。危机前的1972年,道·琼斯股票指数为1052,1982年降为776,1983年升为1287,超过危机前的指数。1987年突破2000,比1972年增长将近一倍。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806亿美元,比日本和西欧国家高出很多。美国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美国经济问题依然很多。财政赤字、内外债务和外贸逆差居高不下。里根政府作出巨大努力来削减赤字,虽取得一些成果,但1987年仍有1476亿美元的赤字。美国的国债则是有增无减,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在1975年还有顺差91亿美元,而此后则连年逆差。1980年为253亿美元,1988年增为1374亿美元。美国经济日益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垄断资本统治的加强五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企业合并运动。战前20年代有一次合并高潮,1920~1929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约7000个,1945~1954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仅为2929个,而在1965~1969年这五年就达8213个。1947~1972年,最大的100家公司在全部制造业资产总额和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39.3%和23%上升到47.6%和33%。1970年,最大的50家银行占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7.8%、存款总额的47.4%。过去的合并运动主要是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而这次混合性合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合并形式,即许多不属于同一行业或同一生产程序的企业,甚至是业务上毫不相关的企业之间进行合并。到1970年,这种混合性合并占全部合并企业数的87.8%,形成众多的经营多样化的联合企业。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原来主要经营电信业务和制造电信器材,60年代以来合并了50多家与电信无关的公司,经营范围扩展到面包食品、人造纤维、住房建筑、旅馆酒吧、保险、投资基金、房地产、计算机、化学制品等。通用电气公司合并了众多企业后,产品达300种。从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公司加速合并大量国外企业,成为国际化垄断组织即跨国公司。到1972年,美国垄断组织已在国外拥有约8000家工业企业。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是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它的200多家子公司分布于60个国家,1969年占该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占职工总数的72%,1970年占销售总额的42%和纯利润的35%。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剧,美国垄断财团,即金融资本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它们以所掌握的一批金融企业为核心,通过放款、互派董事、收购股票等方式,渗入工矿、交通运输、贸易等部门,操纵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洛克菲勒和摩根两个东部老财团,不仅在美国居于统治地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垄断财团。洛克菲勒财团靠石油起家,现拥有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公司,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财团的金融中心是大通曼哈顿银行,它打进、化学、电器、电子、航空、原子能、钢铁、橡胶、公用事业等部门,至少控制了20多家资产各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摩根财团的金融中心是摩根信托公司和银行家信托公司,它在美国基础工业及工业部门一直占有垄断地位,在钢铁、电器、电子、汽车、化学、有色金属等方面实力更为突出。1970年,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控制的资产达3742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其他16个大财团资产的总和,超过了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金融垄断组织所控制的资产总额。在美国十大财团中,次于它们的有美洲银行财团、芝加哥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得克萨斯财团、杜邦财团和克利夫兰财团,还有为数众多的地方性财团如旧金山财团等。垄断财团同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对美国政治生活的控制。美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要反映大财团,首先是洛克菲勒和摩根两大财团的利益和要求。50年代艾森豪威尔上台是摩根和洛克菲勒争夺妥协的结果,他的内阁是有名的“富豪内阁”。1961年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上台,是洛克菲勒财团实力增强的反映。后来约翰逊和尼克松先后入主白宫,则有南部和西部财团崛起的背景。历届政府的部长及高级官员,大多是与垄断资本有密切关系的人。垄断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人员互换达到很大的规模,1967年7月到1971年12月,有1101名中高级军官转入私人军工企业任职,同时各军工垄断组织***有232人进入国防部。美国垄断资本与在经济上的结合空前紧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高度发展。美国政府推行广泛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保证垄断资本的利润,刺激生产的发展。一是政府增加采购和订货。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劳务的开支从1946年的275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1003亿美元,从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1%增加到占19.8%,大部分是用于军事采购。美国大财团垄断了大部分军事订货,这就保证了它们获得垄断高额利润。二是扩大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和工程。国家从保证再生产的条件出发,对投资大、周转时间长和利润率低的一些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等进行大量拨款。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国家占到投资总额的60%左右。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需要巨额资本,投资风险大,从一开始就由政府兴办。1950~1971年,原子能工业建厂投资由21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60年代后期,对宇航工业,国家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三是国家开支巨额的科研经费,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得新技术成果和巨额利润。仅军事研究发展费用就从1960年的66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25亿美元,其中95%以上落入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公司手中。研究取得成果,这些公司即可获得新产品的专利权,得到一笔新的订货,还可以将新技术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如果研究失败,费用则由政府报销。四是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信贷、金融和劳动等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影响再生产过程,应付经济危机,调节劳资关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高额利润。五是由国家与外国签订各种协定,成立各种经济组织以及通过美援,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私人资本和商品输出,占据有利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帮助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加强对外经济扩张。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垄断倾向和竞争机制也在强化。当代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中小企业并存,需要更能适应产业结构更新、易于满足多样化消费的中小企业。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要求美国保持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因此,美国在战后一直坚持1890年和1914年制定的反垄断法,禁止有组织的反竞争安排,不允许任何一个企业或财团垄断某部门的全部生产或销售。1950年,又通过塞勒—凯维弗尔反合并法,禁止相互竞争的企业合并。1970年通过反托拉斯法修正案,规定因他人违背反托拉斯法而受害的个人和企业可以提出上诉,法院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应受理此事。
巴库的资源状况
直到20世纪初,巴库还是一座落后的城市,城里没有树木,满街烟尘滚滚。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随着里海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巴库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逐渐建设成为一座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城市。1940年,巴库的石油生产达到高峰,其产量占当时苏联总产量的71.5%。此后,巴库原油产量开始下滑,但直到1950年它仍然是苏联的第一大油田,石油产量占苏联总产量的39.2%。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储量日益衰减,原油产量在累计开采12亿吨之后走向衰退,生产形势急转直下。1955年原油产量占全苏联的比重降为15%。1970年跌至5%左右,到80年代,其所占比重不到2%,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发展速度大为减慢,地位不断下降。
巴库很多工业门类与石油密切相关便是很自然的事,比如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等工业就相当发达。但巴库经济转型比较早,是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石油城市成功发展的一个案例。
在苏联时期,巴库除了油气开采之外,其它行业如机械制造、冶金、采矿、机床、电机、造船、汽车修理、水泥及建筑材料、消防器材等也逐步发展壮大;轻工业也从无到有,成为外高加索地区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地毯、食品工业相当发达,所产粒状黑鱼子和鱼子酱闻名于世界。石油开发也推动了军工企业、交通运输业、城市交通、住宅建设、商业、服务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巴库还是外高加索重要的铁路枢纽和航运中心,高加索多条铁路干线汇集于此。作为港口,巴库可停泊中等吨位船舶,年吞吐量达1800万吨。
玉门油田的发展史
1938底,众多爱国学者来到石油河畔的老君庙旁勘探油田,1939年,玉门油田正式投入勘探开发。
1941年,玉门油田四井发生强烈井喷,从此,玉门油田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玉门油田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2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36万吨,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油田,玉门油田的开发建设被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中。
1963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为75万吨,超过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
1999年,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下跌到了历史最低谷,年产原油40万吨。有着60余年辉煌历史的玉门油田在发展的道路上危机重重,步履维艰。
2004年,经过几代玉门石油工人的努力,玉门油田的勘探范围已经达到贺兰山以西、河西走廊,共包含7个盆地,勘探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已探明资源储量超1.5亿吨,资源总量为9.56亿吨。
扩展资料:
玉门油田的发展战略:
集团领导指出,玉门油田海拔高、地位高,历史贡献大、发展困难大,近年来广大干部员工大力弘扬石油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下一步要众志成城,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扭亏脱困攻坚战。要提高对扭亏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入查找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劣势,坚定扭亏信心,加强战略谋划,明确扭亏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把扭亏脱困与弘扬石油精神、建设有活力有效益的百年油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特别是成本管控、HSE管理和合规管理、新时代企业党建工作等结合起来,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再创玉门新辉煌。
百度百科-玉门油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