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调利好衣服-油价下降
1.为什么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800美元买件衣服,非常不可思议?
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3.求助:现在油价,一切原材料的成本都涨价了,我们的是做服装的,当然我们的成本也在涨,
4.猪肉涨价了,你身边还有什么也涨了?
5.石油暴跌,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为什么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800美元买件衣服,非常不可思议?
美国的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60%-70%,我们国家月入2-3万的可占多少比例我不知道,我相信不会超过20%。多数人夫妻两人一个月工资3-5千左右(我本人即是如此)。有了孩子后,如果要还房贷,那么各方面压力很大。看看我们的物价,几百块钱的衣服比比皆是,更不要说什么奢饰品了。看看油价,我们和美国一升汽油的价格,算上收入比(美国人均收入是我国的6-8倍),我们比美国的价格贵了多少倍?其他的就不用比了,记得有一个省的卫视去美国做过调查,相信有很多人看过。
美国人老了后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比较多,后顾无忧,另外遗产税比较高,留给后代并不合算。社会稳定经济稳定,几十年都没有大的变动。工会比较发达,只要认真工作基本上不用考虑被解雇的事情。经济发达,想满足温饱简直太容易。
穿在身体上,好看,是让别人赏心悦目,吃在脸上,是自已享受,千里做官,先为吃,后为穿,每一个人的活法各异,追求不同,无可厚非。中国人是以衣帽、手表汽车,取人的,越是没钱越怕人家知道,所以我见过开着奔驰加不起油的,在国外是谁也不用看谁,自己过自己的日子,舒服就行,有时间就去玩,且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很少有朋友聚的时候,所以人家很少消费性价比不佳的商品。中国人愿攀比,愿炫耀,总是要装着点。
说美国人每月收入刨去固定开销没剩多少钱的,请问普通中国人每月刨去固定开销还剩多少钱?房贷,子女教育,五险一金,油费,这些固定开销我们很少吗?扣除了这些我们还剩多少,有800人民币吗?800元人民币能买一件在美国售价150美元的衣服吗?
凡是涉及到人工的都贵,涉及到基本物质物质的相对于美国的收入都是比较便宜的。比如你去理发,你比如,你让别人来帮你装修一下你的房子,再比如你让别人修理一下你家坏了的电器等等等等。还有中国几十块钱的衣服其实也挺多的。
大多数老美的年收入也就五万左右吧,扣掉各种税收,保险,房贷车贷,还剩多少?你既然在西雅图你没观察一下平时花钱比较豪的都是哪些群体?再说西雅图已经是全美高收入地区了,美国有几个西雅图啊?我也在西雅图,我怎么就感觉不到老美十分富裕呢?我老婆在贝尔维尤一家社区大学学语言,上课的时候班上的老师问一个中国同学周六干什么,人家回答没干啥就买了一双鞋,问多少钱?回答八百块。
结果老师的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结果一整堂课就在讲这双鞋,对于一般美国人来说八百块买双鞋就是不可思议的事,大学老师不算穷吧?即便没买过也不至于惊讶到那个地步啊,这说明平时他们就压根都没听说过所以才震惊,在西雅图去买那些奢侈品的大多还是中国人,当然也有很多是做代购的,大多数的老美并没什么钱,你没见那个什么银行做的调查报告吗?全美老百姓80%的人拿不出一千美金应急,60%的人拿不出四百美金应急,这是什么概念?我开始都相信,现在我信了,把他们大多数人薪水一算,在扣除七七八八的税费,能花的没两个子,哪来的钱存?美国大部分打工仔的收入估计一个月也就3000-5000刀。一万多到两三万大洋左右一个月。再说美国的物价真的不算低,在我们国内淘宝上面买一个手机壳,10块钱可以买到。甚至还包邮。
我做美国亚马逊,卖给美国客户的手机壳都是六七美金以上,等于四五十人民币。国内卖几块钱一个的手机壳,到了国外就变成几十块。相比之下,中国的物价水平还是算低的了。拿个别商品对比而得出美国的物价水平比中国的低是不全面的。
美国中产阶级不舍得花钱买衣服?那我怎么参加会议的时候看到很多人穿上千美元的阿玛尼西服?很多人都戴价格不菲的名表?只不过是不同场合不同着装而已。廉价衣服平时穿,参会的时候,哪怕租也得租个高档衣服。八百块在老美可以供一家人一个月的伙食费,买完衣服吃空气啊?每次回国的时候国人都说老美不存钱是因为超前消费,老美整天旅游啊健身啊什么什么的,好像活得无比幸福阳光,可再问说这话的人,你去过美国吗?靠,连国门都没出过,全是道听途说。
老美大多数人的工资并不高,扣除税收,保险,和其他乱七八糟的开支以后,可以用于生活方面的支出并不多,伸直每个月都是数着日子过的,五万年薪在美国就是中产了,五万扣除25%的所得税,再扣除医保,房屋保险,房产税,还房贷,等等跑不掉的开支后,能用于生活的就所剩无几了,当然八百块的衣服对他们来说非常贵了,有钱谁不会买名牌,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可你得有钱花啊,很多老美是丈夫工作老婆在家带孩子,一直带到孩子高中毕业,然后女的再出去找工作,为什么这样?因为老美的幼儿园太贵了,那点工资有时送孩子去幼圆都不够,还不如在家带孩子,就这样你让人家去买八百块的衣服?那是肯定舍不得的。别把美国吹的怎么怎么好,凡是大吹特吹美国的人,一多半连国门都没出过,有些去旅个游就好像了解全世界了一样,真的很搞笑。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代已经到来,市场细分也将随行而至。中国服装市场必然好戏连台,对于众多厂商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
“洗牌”带来市场分化
近年来,随着内需不断扩大,价格指数持续上升,内需切切实实成为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国内企业成熟壮大、国际名牌蜂拥而入,更多海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国内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找寻生存之道。因此可以判断,未来的中国服装市场新一轮“洗牌”时代已经到来。
而与“洗牌”随行而至的将是“市场细分”。事实上,此轮市场细分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进一步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细分为特点的深度细分。因此可以判断,本轮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进程中,加工商与经销商也将进一步分化,外销型企业、海外品牌进军国内,市场竞争还会进一步加剧。
需谨慎对待出口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服装业还将面临“调低出口退税”影响。尽管上一轮的出口退税下调未涉及服装产品,但仍存在下调的可能。
国家发改委测算,通常类服装产品出口退税降低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降低15个百分点以上。一旦出口退税调整势必造成一定的动荡,特别是以生产大路产品为主、议价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危机。虽然出口退税下调,从长期来看,能够优化产业的企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但短期内,企业和行业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事实上,除了出口退税影响外,专家表示,今年服务行业还要积极应对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潜伏危机。
此间专家表示,2007年是中欧备忘录的终年,欧盟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欧乃至对全球的出口动向。尽管受到欧盟、美国配额限制,2006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依然超过了2003年,创造了历史新高。但欧盟业界在年初就提出要求中国2007年设限期满后采取自限等手段控制出口,美国也在紧密观察中欧动向。服装在贸易保护中属于高危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必激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另外,技术壁垒也同样不容忽视,欧盟相继颁布相关法案提高了对进口产品的要求。2006年美国对产自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召回频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以“安全性”名义对产自我国的童装、婴儿服装及用品的召回十分频繁。
美国金融部门的动荡最终必然会在实质经济部门加剧信贷紧缩,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动荡会直接冲击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实质经济部门,包括当地的纺织工业。我国出口增长减速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典型的是服装行业。
美国金融危机扩散对我国纺织业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美国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萎缩;二是造成全球市场的萎缩。预计今年10月或者11月,中国纺织品出口将进一步放缓
对中国制造的影响要看几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看美国的救市政策,美国救市主要是通过政府央行出钱,借钱给金融体系维持他们的生存,这样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大幅度上升,美元贬值,也就引起了油价大幅度上升,我们亚洲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二方面就是看需求方面,美国、日本或者是欧洲,它的需求都会有所下降,我们是以出口带动的经济,虽然说出口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是有滞后的,暂时不一定感受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一定会感受到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经济的下滑,对全世界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美元在银行业衰退形势下会弱势,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景气发展中的巨大掣肘因素。因为美元走跌,美国居民购买力大幅度下跌,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需求疲软,这是第一层的影响。这个影响足以打击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势头。同时,人民币走强,势必提高中国对美国这个市场出口的整体价格水平,这也会雪上加霜地波及中国的经济形势。
我不希望这次金融风暴对中国造成伤害,很清楚的是这次风暴对中国贸易的影响不会太大。如果全世界每个家庭呈现一种缓慢或消极的收入增长,但他们仍想购买服装、玩具、工具或厨房小电器,他们就要去买更便宜的产品,这些产品很可能来自中国。
点,就是美国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出口和增长的影响。美国GDP增速下降不仅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还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现在全球经济放缓,欧洲、日本的经济也比想象中的差,这都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出口的下降可能导致GDP、投资和进口的下降,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初步测算的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的影响是: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0.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将下降0.94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将下降2.28个百分点。
对进出口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了对前景的预期和信心之后,可能就比较悲观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会逆转。一旦流动性出现短缺问题就严重了,很多企业拿不到贷款就影响到出口。”
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出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同时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在进口上,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求助:现在油价,一切原材料的成本都涨价了,我们的是做服装的,当然我们的成本也在涨,
涨价报告,从源头分析,你们产品 成本有哪些构成 :如 服装的成本分为
面料 从100元/米 涨到 130元/米
辅料 从30 涨到 35
人工工资 从 1500元/月 涨到 2900元/月
电费 从0.5元/度,涨到1元/度
面料占成本 50%,辅料占20%,人工占20%,电费占10%,通过每种涨价综合 每种原料占比总成本的比例,可以计算出产品综合成本上涨比例,然后给出上涨的理由。
猪肉涨价了,你身边还有什么也涨了?
涨的最明显的就是油价了,其他东西也有小幅度的增长。
以今年年初的一次调整为例,就可以明显看出,油价涨的很严重,92号汽油上调0.27元,调整后为7.32元/升,95号汽油上调0.29元,调整后为7.84元/升,0号柴油上调0.28元,调整后为0.96元/升,此次调整后,以95号汽油为例,油箱50升的小型私家车,加满一箱油将多花14.5元。
油价上涨意味着很多东西都要涨价,因为运输成本要增加,通俗点讲就是通货膨胀速度太快,最基本的就是油价涨,滴滴打车涨价,平常的物流运输就会涨价,物流运输包括了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必需品,衣服,蔬菜,水果,生鲜,快递,很大一部分都是需要车来运作的,油价一涨运费就涨,那商家成本增加,也就意味着零售价会增加,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每个人,这个跟个人有没有车没有关系,这是个连锁反应,而且周边的物价上涨之后是不会随着油价下跌而下降的,意味着你的可支配收入又少了很多。拿大众的需求来说,油价一涨,房地产的卡车运输材料这些的费用就会增长,那商家肯定不会让自己亏本,那么就会把成本涨到房价上,人工上班的成本由于交通费各类费用上涨,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通货膨胀。
故而油价的增长影响的不仅仅是有车的人,而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所以一定要多关注民生问题。
石油暴跌,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低油价对消费者的利好是暂时,伤害却是长期的。
成品油价格终于进入了「5元时代」,上一次国际油价滑落到30美元以下还是在2016年,美国大力发展的页岩气有了巨大实质性进展,沙特为了打击美国页岩气立即增加产能,将油价控制在60美元左右,而这一价格被认为是页岩气开发成本价。
2020年,时隔四年,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这回是沙特、俄罗斯两大产油国希望达成协议共同减产以便维持石油价格,但显然面对来势汹汹的低迷经济,俄罗斯拒绝了这一提议,于是沙特再次动用石油武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石油价格战。
正常来说,石油暴跌让我们用更低的价格享受成品油,是所有老百姓乐此不疲见到的景象。可,石油暴跌的背后,却对你我、汽车行业造成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到底是哪些影响呢?
经济危机下,石油常年维持低位
如果担心石油暴跌只是昙花一现,倒大可以放心,以沙特和俄罗斯目前不断紧张的局势,两国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因此在沙特、俄罗斯谈判崩盘之后,两国相继提高产量。石油供需开始由全球平衡转向抢占市场份额。
对此,沙特以25美元/桶的价格向欧洲、亚洲那些使用俄罗斯原油的国家提供低廉优质的原油。俄罗斯不甘示弱,日前表态,俄罗斯能够承受石油价格在6到10年内维持在25美元至30美元的水平,同时可以承受极限价位15美元/桶。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减速,沙特和俄罗斯国内纷纷陷入危机。沙特等欧佩克国家经济滞涨,经济社会矛盾增多,而俄罗斯经济“发展不佳”,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说俄罗斯今年预算将会出现赤字,加上疫情影响,经济减速已经严重影响了航空运输、旅游业、小企业在内的经济部门,包括汽车在内的大宗商品的购买正在减少。
两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抢占石油份额获得更多收入,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即便不以沙特、俄罗斯两国争斗为依据,按照往年经济低迷时石油价格走势,石油也终将在短时间内维持低位。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人们对于因疫情导致的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的担忧加大,而一旦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原油的需求量首先会锐减,而这也会导致石油价格出现一波连续下跌。对比2008年经济危机,全球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位超过一年,接近两年,也就是说这个短时间至少也会超过一年。
如此低廉的石油价格,却对消费者并非利好,对汽车行业更是弊大于利,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击新能源汽车产业
油价逐渐走低,会让人们在购买新车时不再过于关注燃油经济性,一旦这种情况发生,SUV等经济性并不占优的车型销量会得到提升。根据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UMTRI)的数据,2018年,原油价格下跌时,美国新车的平均燃油经济性下降了0.2英里/加仑,达到25英里/加仑。
从具体产品销量上看,新车销量下降了5%,但轻型卡车和SUV的销量分别上升了5.8%和2.2%。总的来说,自从UMTRI在2007年开始研究平均燃油经济性以来,这个数字已经上涨了4.9英里/加仑。
在油价走低的趋势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人们不在意经济性,同时更应该在意SUV销量上升是新车销量下滑5%的前提下,也就意味着油价走低,全球经济引擎对石油的依赖减弱,经济减速,消费欲望被打压,赚钱更加困难。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油价上涨,新能源汽车优势增加,油价降低,新能源汽车优势不再,也就导致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下降。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之间的定位,在支出成本面前,片刻土崩瓦解。
以目前92#汽油5.5元/L为例,加注一箱40L的马自达3昂克赛拉,可以行使500公里,总成本200元,而一款行驶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80度电版本,快充电价普遍在1.3元左右,则每次充电为100元。两者支出差距正在缩减,同时由于传统燃油车售价带来的优势,新能源车辆优势减弱。
5.5元,实际是两桶油成品油最低价。国家对于成品油售价的管控是在国际油价30美元~130美元区间浮动时,油价跟随国际油价调整而调整,一旦低于30美元,则成品油价不调整。对此,面对低廉的国际油价以及两桶油成品油的供给,许多民营加油站会倾向选择购买海外走私原油,从而提供更加低廉的汽油,更降低了消费者支出成本。
实际上,石油暴跌直接扭转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逻辑,虽然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希望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煤炭的利用(因为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但在低廉的石油面前,国内的煤化工企业基本上陷入全面亏损,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能源结构改革始终不能建立起强逻辑。
如果对消费者来说,油价走低只是不会选择新能源汽车,但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国家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无所适从。
中国政府曾希望在2020年施行对传统燃油车二氧化碳排放要求,尽量提高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比例。在此之前,政府不断对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以帮助新能源汽车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正当政府逐渐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时,国际原油暴跌,新能源汽车直接丧失了原本价格和使用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低油价正在考验政府是否继续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维持新能源计划的顺利推进,否则将前功尽弃。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疫情对中国消费欲望打击严重,人们消费理念趋于保守,政府对汽车大宗消费是持鼓励态度的,无论汽油车和新能源车都不会加以限制,也就是说低油价使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受到了阻碍。
对政府来说,继续补贴新能源汽车就是增加财政压力,而另一方面石油暴跌,短时间内中国将难以真正享受到国际低油价的红利。2014年,中国开始启动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分别在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4个地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以保证国际能源署(IEA)建议的一国石油战略储备不低于90天消耗量。
作为主要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其自2005年以来,石油进口量不断攀高,并且在2019年创下新高,而相比之下美国由于大力发展页岩气,降低了对石油依赖,于是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高价战略储备的石油,在面对低油价时该如何处理?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正在享受的成品油低价,正是建立在以往高油价时买入的大量石油,随着油价大幅下跌,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看,这些高价买入的石油面临着巨大的存货跌价损失,这种资产减值带来的杀伤力可能会远超预期。
根据澎湃新闻《中国84艘巨轮赴海湾抄底原油?抢购可以有,但这是条假新闻》的报道,虽然中国有抢购低价油的动力,但商业库存处于高位,增量空间有限,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要求VLCC(一种大型油轮)减缓航行速度,成为中国储油的「浮仓」。
油价虽低,却没有更多地方可以存储,中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享受低油价的福利。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油价走低,意味着经济引擎动能不足,各国都会减少石油进口量,所以低油价往往预示着经济低迷,消费者除了享受到低油价之外,也要经受赚钱更辛苦的煎熬。
打击替代能源产业
过低的石油价格是不健康的,过低的石油价格会鼓励石油过度消费,同时会打击国内采油企业。沙特油品质量较高,采购成本较低,如果不加价格管制无限制涌入中国,中国本土石油企业会面临竞争压力,甚至倒闭。中石化旗下,胜利油田就曾经关闭4个油田,以减少低油价带来的损失。
这是全球石油巨头常用的招数。
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一定程度上就只针对美国页岩油革命。页岩油的实质性进步打击了传统产油国利益,为此,沙特为代表的OPEC破釜沉舟,在油价暴跌之际坚持不减产,成为油价暴跌的第二轮推手,使国际油价在2015年初迅速跌破60美元这一美国页岩油的成本线。美国的页岩油产区开始陷入亏损,随着油价持续下降,很多页岩油公司将被淘汰出局。当国际油价跌破30美元,美国开工的页岩油钻井平台数量急剧减少,资料显示,美国开工原油钻井平台数比一年前下降了64%。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原油价格如果长期低位运行,对于中国经济的一大冲击在于,国内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开发将遭受重挫,能源结构转型将会更加遥遥无期。
按照中国的能源消费计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水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到2030年达到20%左右。201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达到了14.3%,当这一切循序渐进推动时,石油暴跌显然构成了极大挑战。
油价长期低迷,很多替代能源产业可能就会因为持续亏损而慢慢退出。中国目前正在全力推动的锂电池、氢能源战略,甚至日本的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大量企业可能面临亏损,最终破产倒闭。
如果中国替代能源企业倒闭,国际油价又重回高位,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再次陷入被动。作为世界上对进口原油依赖度达到70%以上的国家,中国经济即便增速下降,对石油的依赖也十分惊人,而此次石油暴跌恰恰是中国丧失了对替代能源的布局,未来中国能源改革之路将会更加困难。
研发新技术的企业赚不到钱,即便这项技术很有前途,但仅仅一项「当前成本较高」,便有可能被迫中止,无力维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包括美国90年代,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时,丰田、本田、通用在美国、澳洲开展了大量的太阳能汽车、纯电动汽车甚至氢燃料汽车的项目,丰田在1996年推出普锐斯,通用在2008年推出沃蓝达,之所以不能大范围普及,恰恰是因为石油企业一旦将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位,这些新能源技术不得不被搁浅。
如果石油价格始终维持高位,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都会取得极为快速的发展,但石油企业清楚的知道,一旦替代能源发展成熟,石油将失去利用价值,其定价权便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能否扛过这一轮低油价冲击?
在目前30美元的油价背景之下,仅仅依靠新能源产业自身已经很难抵御寒冬,政府必须加大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这事关新能源产业的生,同时更事关未来中国能源改革的布局,如果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这一轮低油价冲击下全军覆没,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能源消费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
目前中国许多新能源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而且已经被政府定为国家战略,在这场低油价冲击之下,这个战略就有了更深层的意义。美国页岩油产业就是不断提升技术,增加防御能力得以生存,所以2005年之后,美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于此次油价暴跌,美国人乐开了花,特朗普甚至发推说「油价降低对消费者有利」。
政策和汽车企业的双重考验
2020年是汽车大考的元年,中国在2020年之后,对汽车排放的要求不断严格,并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排放要求最苛刻的国家,而欧洲也对汽车企业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排放限制,这就要求汽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
不过,2020年,这项政策真能推行吗?
据《福布斯》报道,?2020年西欧轿车和SUV的销量或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降19%,而总部位于英国的捷豹路虎、梅赛德斯的母公司戴姆勒和法国大众汽车制造商雷诺因财务状况最为脆弱,面临的风险最大。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爆发,公司将下调今年汽车销量预期目标,由原来增长8%降至增长3%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18日表示,疫情将对汽车行业一季度的运行影响巨大。如果疫情在3月底得到有效控制,预计一季度产销量下滑45%左右,上半年产销量下滑25%左右。
经济减速、消费欲望降低,汽车的生存压力空前。石油崩盘之后,美股率先表态,短短10天之内4次熔断,美联储降息,开始放水,保证流动性,但全球股票市场对未来依然是悲观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特斯拉距离顶部900美元股价,至今已经跌去一半,国内汽车龙头上汽集团重新回归2016年时的水平,吉利集团则从2017年的28元跌去三分之二,如今只有10元。全球市场对汽车行业的未来都一直悲观。
一方面是汽车行业营收出现问题,不断下调营业额和利润,另一方面,消费者正在捂紧自己的钱袋子。由于石油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石油的低价会带动许多产品成本降低,人们预期未来商品价格比现在会更便宜,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会选择延期生产或者消费,本就需要刺激消费的经济会更加低迷,中国经济开始有了「输入性通缩」。
于是,政府又要面临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环保法规的考核期一到,对不满足要求的汽车企业进行处罚;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汽车消费,使消费回归正常,保证汽车企业正常维持。
那么,环保法规会在2020年对汽车企业开出罚单吗?
这个罚单会不会成为压垮汽车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中国还是欧洲。
在此之下,政府极有可能推迟环保法规的实施,重新制定相对宽松的汽车排放政策,待经济好转时,继续对汽车企业提出排放要求。我们乐观地估计,2020年的排放要求可能会推迟到2025年,这将大大缓解汽车企业在引擎研发、投入的压力,是汽车企业拥有一段喘息的时机。
表面上,石油暴跌对消费者是一件利好,实际上当下的利好和低成本,有可能是在透支我们的未来。它让我们在加油时少花20块,却可能让我们多花500块购买空气净化器,50块买衣服、10块买食物,以及未来把少花的这20块还回给更高的油价….
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