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丁里的油是什么油

2.导热油的物质分类如何区分?

3.导热油产品有哪些理化指标

油丁里的油是什么油

安徽芳烃导热油价格走势_安徽芳烃导热油价格走势图

电热油汀里的油是导热油,无毒;化学成分品牌不同成分也不同,不过一般为含有芳烃或环烷烃型导热油。

下面给你介绍一下导热油的性能特点:

导热油作为一种优良的热载体,在工业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在较低的运行压力下,获得较高的工作温度,有效降低管线和锅炉的工作压力。

2。热传导效率高、热损失小,升温快、降温慢。温度控制精确,受热相对均匀。

3、成倍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4、闭式循环和开式操作均安全可靠。

5、节约能耗约50%左右,对大气烟尘排放减少一半。

6、节油节水节电,对于沙漠缺水、高寒地区、缺电地区推广价值高。

对导热油的要求:

1、适宜的低粘度。

2、较好的粘温性。

3、良好的热稳定性。

4、高的比热和传导。

5、能与设备和装置所用材料有好的相溶性。

6、与系统反应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及腐蚀。

7、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害。

8、可以再生达到新油水平。

导热油的物质分类如何区分?

根据成分及制造工业过程,导热油可以分为合成型导热油和矿物型导热油.

1、合成导热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烷基苯型(苯环型)导热油这一类导热油为苯环附有链烷烃支链类型的化合物,属于短支链烷烃基(包括甲基、乙基、异丙基)与苯环结合的产物。其沸点在170~180℃,凝点在-80℃以下,故可做防冻液使用,此类产品的特点是在适用范围内不易出现沉淀,异丙基附链的化合物尤佳。

2)烷基萘型导热油这一类型导热油的结构为苯环上连接烷烃支链的化合物。它所附加的侧链一般有甲基、二甲基、异丙基等,其附加侧链的种类及数量决定化合物的性质。侧链单于甲基相连的烷基萘,应用于240~280℃范围的气相加热系统。

3)烷基联苯型导热油这一类型的导热油为联苯基环上连接烷基支链一类的化合物。它是由短链的烷基(乙基、异丙基)与联苯环相结合构成,烷基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其性质。烷烃基数量越多,其热稳定性越差。在此类产品中,由异丙基的间位体、对位体(同分异构体)与联苯合成的导热油品质最好,其沸点>330℃,热稳定性亦好,是在300~340℃范围内使用的理想产品。

4)联苯和联苯醚低熔混合物型导热油这一类型的导热油为联苯和联苯醚低熔混合物由26.5%的联苯和73.5%的联苯醚组成。熔点为12℃,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合成芳烃导热油是Dowtherm,其特点是热稳定性好,使用温度高(400℃)。此类产品因为苯环上没有与烷烃基侧链连接,而在有机热载体中耐热性最佳。这种凝点(12.3℃)低熔混合物,在常温下,沸腾温度在256~258℃范围内使用比较经济。这是因为两种物质的熔点均较高(联苯为<71℃,联苯醚<28℃)所致。这种低熔混合物蒸发形成的蒸汽过程中无任何一种组分提浓的发生,且液体性质亦不变。由于二苯醚中结合醚物质,在高温下(350℃)长时间使用会产生酚类物质,此物质有低腐蚀性,与水分对碳钢等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2、矿物型导热油

矿物型导热油是石油精制过程某一馏程产物,其主要成分随基础油的成分不同。一般为长链烷烃和环烷烃的混合物。

导热油产品有哪些理化指标

导热油行业标准SH/T0677—1999规定了17项指标,分别从6个不同层面来表征导热油的理化性能和使用性能。

(1) 确定最高使用温度的指标:热稳定性——是导热油区别其他油品的重要使用性能指标。

(2) 安全性指标:初馏点、馏程、闪点(开口、闭口)、自燃点、水分。

A. 初馏点—反映产品的挥发性和安全性。挥发性也直接与经济性相关,挥发性高的产品,损耗量就大,需不断补充新油,这就增加了导热油的使用量,进而提高成本消耗。初馏点高,则挥发性低、安全性强。

B. 馏程—反映产品从“初馏点”到“终馏点”的范围。馏程越窄,重组分越少,热稳定性越好。

C. 闪点—闪点是导热油加热时产生的蒸汽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能短暂燃烧时的温度。能持续燃烧时的温度称为燃点。反映油品的挥发性和安全性,与初馏点相结合,控制产品的挥发性和馏程范围,这对装置的安全运行极为重要。

D. 自燃点—是安全性能指标,预示运行中的导热油泄漏时在空气中自燃的倾向。

E. 水分—是关系到装置平稳运行的指标。

(3) 精制程度指标:硫含量、中和值、铜片腐蚀、残炭、灰分、外观。

a. 硫含量—是控制导热油运行系统的设备不被腐蚀及防止环境污染的指标,也是衡量油品精制深度的指标。

b. 中和值—反映油品中有机酸的含量,与油品的精制深度有关。中和值增加到一定量,就会腐蚀设备。

c. 铜片腐蚀—导热油在与金属材料接触中,只对铜敏感,因此铜片腐蚀也反映出产品的精制深度。

d. 残炭、灰分—残炭是指油品在使用中可能发生的结焦和积炭的倾向;灰分指油品中金属有机化合物及杂质的含量。这两项指标反映出原料精制深度。

e. 外观—反映原料油的精制深度。颜色较深的油品,精制深度不够,杂质及稠环芳烃等重质成分含量较高,热稳定性较差。

(4) 流动性指标:运动粘度、倾点。

a. 运动粘度—反映油品的运动阻力,决定了在一定温度下油品的流动性和泵送性。导热油的粘度在满足热稳定性、初馏点、闪点等指标的前提下越低越好。

b. 倾点—是表示油品可流动性的极限温度,关系到油品冬季运输和设备启动的要求,若低于此极限温度,则油品就不再流动而凝固,此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点。

(5) 传热性指标:密度。

密度—是反映油品的分子结构的指标。同时也与传热性能相关。比热、导热系数等热力学指标是密度的相关函数。 密度值大小可以判断导热油中烃组成结构,碳数相同的烃类,烷烃密度最小,环烷烃居中,芳烃最高;由混合烃基组成的油品,随着密度的增大,表明其中的芳烃组分在增加。

(6) 毒性指标: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