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国际名食汇怎么样-金天名食养金价格
1.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2.古时候的四季怎么说
3.关于中国有名的神兽和妖怪
4.金字在姓名学是什么意思
5.看了本小说,忘记名字了。有个主角叫若木,女的叫桑什么的(可以召唤幻蝶),还有叫马蹄、马尾的
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福州黄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长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金天氏号少昊轩辕次子配蜀山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城东云阳山子颛顼
三世 颛顼昌意子赐嬴姓配若水姬氏腾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配有莘女娇氏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号大业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寿百岁葬浙江绍兴府会稽山禹陵配虞氏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事夏禹在位三载後禅让帝位于夏启配金氏焉有子六长太康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裏黄国寿六十有一配金氏鬼方氏子昆吾
八世 昆吾陆终子号王相徙商丘封江夏郡王配嬴氏子渊公
九世 渊公王相昆吾子字湘若配姬氏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号南陆配虞氏子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舜帝甲申年有虞封候爵於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配嬴氏子芒
十二世 芒公槐长子号女修配嬴氏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芒长子号祖冲配姬氏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泄次子配嬴氏子廑勤
十五世 廑勤扁驷长子配尧氏子根
十六世 根公廑勤次子配舜氏子崇轩
十七世 商朝 崇轩初名尹号阿衡根子官宰相配嬴氏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崇轩长子配姬氏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梁子配商氏子攸
十二世 攸公祖甲长子号汝鸿配曹氏子禀
廿一世 禀公攸子居黄州黄冈县封黄冈伯配嬴氏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禀子封南星王配姬氏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主土次子官侍中郎配嬴氏子佗
廿四世 佗公不稿八子配姬氏子扩
廿五世 扩公佗子官武阳候配嬴氏子伥
廿六世 伥公扩子号父叔官大将军配姬氏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伥子号吴父配吴氏子岵
廿八世 岵公汝鸠子官长城县尉配嬴氏子彤
廿九世 彤公岵子配姬氏子倏
三十世 倏公岵子国史院内学士配嬴氏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兖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权梁
五十六世 春秋朝 权梁适公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於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乾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太公号幼冲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庚午年三月初三日生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已亥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高後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庚午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元狩辛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卒配韩氏子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征和庚戌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辛未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仲达子号仍嘉汉昭帝元凤辛丑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乙卯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生东汉安帝永初丁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乙酉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延熹甲辰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初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侯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顺帝永和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生汉献帝初平壬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公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於御营諡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未帝天纪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諡景候配丘氏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权子初名迪字隍号道隆蜀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231年九月初五日生晋310年十月初十日卒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255年正月十二日生晋340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元方字彦丰
九十世 元方(280-375年)即晋代八姓入闽之一(又名黄允)居黄巷之始祖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榴花洞于西晋惠帝公元280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公元375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諡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公(325-402年)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金雍木雍水雍火雍土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薰传青山虎丘派
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二芫芳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裏莆田黄氏后唐丁亥科状元黄仁颖为其哲裔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裏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纲居安溪葛磐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黄璞(837-920年),字德温、绍山,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去,没有惊动他,而名声大振,传为佳话。
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官尚衣监主簿。乾宁初(894年),升任崇文阁校书郎致仕。
黄璞著有《雾居子集》和《闽川名士传》。《闽川名士传·序》载:搜集自唐中宗(705年)以后福建名人54人事迹写成本书。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人物志。
黄璞有子8人:其中次子仁渥,官教读太子正字;三子仁滔,官御史中丞;四子仁藻,官著作郎;七子仁渭,著作郎授馆职。四人与父同任馆职,世称“一门五学士”。
黄璞乐善好施,平日周济邻里贫苦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地50亩建上生寺;后又舍埭田275亩给寺僧。为人公正,平息群众纷争,为民伸冤理枉。在家28年中,境内“几无冤民”。
黄璞卒后,葬在国欢寺后。与福建晋江潘湖欧阳詹齐名,擅长诗歌,传诵一时。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年,任崇文阁校书郎。其十世孙黄福生由福建莆田涵头前黄徙居北京房山张坊北白岱里前黄,清内阁大学士忠勤伯黄廷桂为其哲裔。 黄璞家世背景,原载《台湾江夏莆阳黄氏大宗谱》
第1世:黄 岸——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江夏莆阳黄氏始祖(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后唐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观、黄朴,明代黄士俊,武状元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
第2世:黄 谣——岸公长子;字延翰,(700年农历5月8日-773年农历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经科,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以子散骑常侍黄华贵,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正一品荣誉称号)。葬于闽县延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国夫人);子十(朱氏生黄英、黄盖、黄华、黄革、黄莫,姜氏生黄慕、黄著、黄范、黄莅、黄荐开基于台湾台北)
黄 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农历9月1日-780年农历11月2日),唐代宗763年举明经官,永春县令;迁居广东南雄黄氏之始祖,配赵;子四(黄顶、黄硕、黄颖、黄颉)
黄 乐——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农历7月14日-800年农历10月15日),756年春开基于台湾台南;配林;子三(黄明、黄晖、黄旭)其后裔分居闽县乌石山榴花洞南麓黄厝
第3世:
黄 英——谣公长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何;子一(黄昌宗)
黄 盖——谣公次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邱;子一(黄昌期)
黄 华——谣公三子;字萼华,(730年农历10月10日-800年农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正一品),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著,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配常;子二(黄昌龄、黄昌朝)
黄 革——谣公四子;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黄 莫——谣公五子;768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葬于金坑上,有碑;后黄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黄昌岌、黄昌裔、黄昌业)
黄 慕——谣公六子;字孟华,官于海南琼州知府,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著——谣公七子;字伯华,官于广东雷州推官,再迁山东黄县;余情不详。
黄 范——谣公八子;字仲华,官于湖广黄州通判,迁居湖广黄州;余情不详。
黄 莅——谣公九子;字玄华,官于崖州知州,迁居海南崖县;余情不详。
黄 荐——谣公十子;字季华,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顶——典公长子;字衮干,(730年农历12月19日-804年农历9月5日);配何;子一(黄恭)迁广东南雄派之祖
黄 硕——典公次子;字衮坤,迁仙游枫亭黄厝;配洪;余情不详。
黄 颖——典公三子;字衮山,号文峰,迁居惠安文峰山;余情不详。
黄 颉——典公四子;字衮河,迁居龙溪浦南;配王;余情不详。
黄 明——乐公长子;字裳龙,(732年农历7月15日-800年农历12月27日);配王;子一(黄敬)
黄 晖——乐公次子;字裳犀,居于后黄;配吴;子二(黄建伊、黄建亿)
黄 旭——乐公三子;字裳麟;配吴;子三(黄建海、黄建沪、黄建池)
第4世:
黄昌宗——英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王(长子黄汝霖出继给黄恭为嗣)广东南雄始祖;子二(黄汝霖、黄观)
黄昌期——盖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詹(其子黄准出继给黄敬为嗣);子一(黄准)
黄昌龄——华公长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评事,葬于前黄山;配孔;子三(黄岣、黄衍、黄峣)
黄昌朝——华公次子;字文曲,(766年农历4月14日-840年农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县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黄峰、黄倜、黄峻、黄献)
黄昌岌——莫公长子;唐朝贞元初,赐中宪大夫,葬于国欢院北;配郑;子二(黄涅盘、黄崇精)
黄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宁化县令;配周;子一(黄阮)
黄昌业——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户部郎中,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于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配周;子三(黄方山、黄乌山、黄道山)
黄 恭——顶公之子;(746年农历7月28日-821年农历2月15日),唐朝780年进士,官工部员外郎;配陈(胞兄黄昌宗长子黄汝霖为嗣);子一(黄汝霖)
黄 敬——明公长子;字衮干,(748年农历10月22日-822年农历12月8日);配林(胞兄黄昌期子黄准为嗣);子一(黄准)
黄建伊——晖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亿——晖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海——旭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沪——旭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池——旭公三子;余情不详。
第5世:
黄汝霖——昌宗长子;(759年农历7月16日-836年农历11月10日);配王;子二(黄琇、黄福)
黄 观——昌宗次子;唐朝给事中,世居候官县东山,从候官县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配阮;子三(黄舜元、黄舜臣、黄舜俞)
黄 准——敬公之子;(810年农历正月17日-880年农历11月21日);配王;子一(黄秃)
黄 岣——昌龄长子;官至福州长史;配林;子一(黄如规)
黄 衍——昌龄次子;官至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子一(黄如现)
黄 峣——昌龄三子;官至大理寺评事;配孔;子六(黄瑜、黄琰、黄璩、黄琚、黄瑶、黄璞)
黄 峰——昌朝长子;字景耸;官至仪同三司使,为浙江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于上寺西;配朱;子一(黄确)
黄 倜——昌朝次子;字景周,(800年农历2月5日-880年农历12月12日),东黄始祖,葬上林东黄山;配朱;子一(黄滔)。
黄 峻——昌朝三子;字景崇,唐朝834年进士,历任河南固始县丞,候官县令,谏议大夫;配孟;子一(黄碣)
黄 献——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农历7月7日-881年农历11月15日),唐朝隐士,巩溪黄氏始祖,葬于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配赵(唐朝儒士赵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黄曹)
黄涅盘——昌岌长子;又名黄文矩,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崇精——昌岌次子;又名黄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于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 阮——昌裔之子;官至金华主簿,葬于国欢院;配沈;子一(黄蟾)
黄方山——昌业长子;余情不详。
黄乌山——昌业次子;余情不详。
黄道山——昌业三子;余情不详。
第6世:
黄 琇——汝霖长子;字裳冠,(812年农历9月19日-898年农历12月10日),唐文宗838年裴思谦榜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配林;子一(黄韬)
黄 福——汝霖次子;字裳秀。世居福州南后街黄巷其曾孙黄程迁居广东潮州甚盛。配王氏子(黄世和)
黄舜元——观公长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臣——观公次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俞——观公三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 秃——准公之子;字裳龙,(840年农历4月16日-915年农历10月15日);配徐;子一(黄德)
黄如规——岣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如现——衍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 瑜——峣公长子;迁居陕西安市;余情不详。
黄 琰——峣公次子;迁居四川省成都市;余情不详。
黄 璩——峣公三子;迁居浙江省宁波市;余情不详。
黄 琚——峣公四子;迁居广东省顺德县;余情不详。
黄 瑶——峣公五子;迁居江西;余情不详。
黄 璞——峣公六子;(837-920年)字德温,号雾居子。官至大校书,耆年居福州黄巷小黄楼;前黄始祖,有“一门五学士”之美誉,配孔;子八即仁溉(进士三史擢第以父荫文林郎)、仁渥(馆阁学士教读太子正字)、仁滔(侍御史居兴教里)、仁藻(馆阁学士著作郎其裔居岩浔、七步上黄)、仁泽(865—945年)唐乾宁乙卯(895年)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事迹载福州志。妣文氏,葬上林。(子二:慕华居仓山下林,慕风徙翁潭前黄)、仁济(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仁渭(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仁滂(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
黄 确——峰公之子;官至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黄珂)
黄 滔 ——倜公之子,(840—911年)唐昭宗895年赵观文榜进士,官监察御史,时值唐室衰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割据福建一带,黄滔以文学儒士入王审知幕府座上宾,有《莆阳黄御史集》传世;尊为东里黄始祖。子一(黄珦)
黄 碣——峻公之子;字德磊,谥忠义,赠司徒,从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仕闽,闽小将,为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历官固始县丞,候官县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朝光启890年董昌谋反,黄碣公以争之,为董昌所害;子一(黄环)
黄 曹——献公之子;字宜官,(828年农历2月10日-906年农历12月10日);子三(黄俶、黄珍、黄佩)
黄 蟾——阮公之子;余情不详。
第7世:
黄 韬——琇公之子;字建道,侍御史(839年农历正月21日-915年农历10月12日),配吴;子二(黄彬恭、黄彬敬)
黄 德——秃公之子;字建德,(870年农历2月22日-948年农历10月2日);配洪;子一(黄源)
黄仁溉——璞公长子;著作郎;子一(黄允)
黄仁渥——璞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仁渭——璞公三子;余情不详。黄仁藻——璞公四子;余情不详。
黄仁泽——璞公五子;(865-945)唐乾宁武状元,节度巡官,福州仓山下林黄氏始祖。子二(慕风居翁潭、慕华居白林即下林)
黄仁济——璞公六子;(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其子黄仲孚-----孙黄开------曾孙黄君卿-----元孙黄詹即黄汝詹居潮州(其弟黄汝方居鼎州)黄氏始祖为广东黄氏大族。
黄仁渭——璞公七子;(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余情不详。
黄仁滂——璞公八子;(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余情不详。
古时候的四季怎么说
转贴供参考
中国古代四季、十二个月份、十二时辰常见别称
四季异名表
春:阳春、青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青春、苍灵、三春、九春
夏:朱明、朱夏、炎序、炎节、炎夏、清夏、朱律、长嬴、三夏、九夏
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节、商节、萧长、凄辰、三秋、九秋
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严节、寒辰、岁余、安宁、三冬、九冬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
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元月、新春、新正、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岁首、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春、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正岁
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寎月、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梅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清和月
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霜月
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玄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十月
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小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冬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暮岁、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十二时辰别称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下面对十二时的名称逐一诠解溯源,以便大家了解它们的词义、来源和用例。
一、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二、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 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六、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八、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十一、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十二、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L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 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
附: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
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鸡鸣:荒鸡
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食时: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
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日昳: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晡时:馎时 日馎 日稷 日夕 夕食
日入: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黄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暗 日堕 日曛 曛黄
人定:定昏 夤夜
关于中国有名的神兽和妖怪
中国神兽-青龙(qinglong)
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青龙是四灵之一,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属木,和其它三种一样,出自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的总称: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象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传说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大儿是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二儿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衙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九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中国神兽-白虎(baihu)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它是四灵之一,也是西方的代表、五行属金,和其它三种一样,来自廿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而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
中国神兽-朱雀(zhuque)
朱雀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金翅大鹏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将凤分为五个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朱雀是四灵之一,也是南方的代表、五行属火,和其它三种一样,出自廿八星宿中,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因它有从火里涅磐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中国神兽-玄武(xuanwu)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玄武是四灵之一,也是北方的代表、五行属水。它和其他三灵一样,出自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而古时后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北方玄武星君为:“斗宿天庙星君,牛宿天机星君,女宿天女星君,虚宿天卿星君,危宿天钱星君,室宿天廪星君,壁宿天市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北方玄武,太阴化生,虚危表质,龟蛇台形,盘游九地,统摄万灵,来从吾右。”同时,道教也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玄武者,北方壬癸水黑汞也,能柔能刚。”《经》云:上善若水。非铅非锡非众石之类,水乃河东神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
中国神兽-麒麟 (qilin)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俗称“四不像”,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
麒麟,是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所产生、创造的动物。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麋身,牛尾,马蹄(史籍中有说为狼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这种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肢解后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麕,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有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麟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中国神兽-凤凰(fenghuang)
凤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鹍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神话中说,凤凰每次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鸟”的名称。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
凤凰外形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鸣
据现存文献推断:凤鸣如箫笙,音如钟鼓。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雌雄和鸣曰锵锵。
中国神兽-獬豸 (xiezhi)
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也称解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的人用角抵,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到“法”,“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 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中国神兽-吼(hou)
吼也是古代的一种异兽,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犼又名望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传达民情。又有文献记载,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
中国神兽-白泽(baize)
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轩辕本纪》有神兽白泽的故事:“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中国神兽-夔(kui)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中国神兽-禺疆(yujiang)
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中国神兽-猰貐(yayu)
猰貐,又称为窫窳。传说猰貐曾是天神,是烛龙的儿子,窫窳原本老实善良,但后来被名为危(乃二十八宿之一,鸟头人身的形象,手持木杖)的神所杀,天帝不忍心看烛龙伤心,就让他儿子复活了,可没想到,复活后,变成了一种性格凶残,喜食人类的怪物。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
中国神兽-祸斗(huodou)
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假如母狗在受孕一个月以后被流星的碎片击中,那么她生下的就不是普通的狗,而是祸斗。祸斗的外形和一般的狗没有什么两样。不过他通体的毛都是黑色,并且泛出特殊的光泽。有少数祸斗,尾巴尖上是开叉的,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事实上,仅凭外表,你无法从他们的外形上觉察出任何异样。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担任火神助手的工作,有时火神因为某些原因离职,祸斗甚至要接手神的职司。
中国神兽-饕餮(taotie)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中国神兽-九头鸟(jiutouniao)
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中国神兽-穷奇(qiongqi)
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神兽-共工(gonggong)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指治水成功)。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中国神兽-三足鸟(sanzuniao)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神话中说,太阳里有金**的三足乌鸦,古代人们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
中国神兽-浑沌(hundun)
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芜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也作混沌,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
中国神兽-毕方(bifang)
毕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它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树木中。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毕方不吃谷物、吞吃火焰,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中国神兽-烛龙(zhulong)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中国神兽-梼杌(taowu)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异扭曲的形象,与其说是魔兽不如说是生化实验失败核泄漏的产物。
中国神兽-重明鸟(chongmingniao)
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重明鸟—双晴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现在,都刻木像、造铜像或画图像,故现在画鸡于门上。
中国神兽-横公鱼(henggongyu)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以乌梅二枚煮之则,食之可却邪病。《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
中国神兽-火鼠(huoshu)
火鼠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
金字在姓名学是什么意思
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说文》 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尔雅·释地》 系于金柅。——《易·妒》 惟金三品。——《书·禹贡》。
戌集上金字部 金; 康熙笔画:8; 页码:页1295第01。
〔古文〕褾襄唐韵居音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吟切,$音今。易·系辞注天地之数,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书·洪范五行,四曰金,金曰从革。传金可以攺更。疏可销铸以为器也。又从革作辛。传金之气味。疏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气味。 又金有五色。说文五色金,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於土。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鏐,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传金银铜也。前汉·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师古曰:金者五色,黄金、白银、赤铜、靑铅、黑铁。 又公羊传·隐五年百金之鱼。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庄子·逍遥游不过数金。注百金,金方寸,重一斤为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记·平准书黄金一斤。注索隐曰:如淳云:时以钱为货,黄金一斤直万钱,非也。又臣瓒云: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是其义也。董彦远曰:汉一斤金四两,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两为一斤。兵法:兴师一万,日费千金。燕昭王以千金养士,皆此数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铢为一金也。 又乐有八音,一曰金。左传·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击钟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鎛也。周礼·春官·锺师掌金奏。 又兵也。礼·中庸衽金革。朱注金戈兵之属。 又韵会军行钲铎曰金。释名金鼓。金,禁也,为进退之禁也。前汉·李陵传闻金声而止。注金,钲也。一名镯。 又**也。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函德殿铜池中。注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宫中行乐词柳色黄金嫩。 又坚也。前汉·司马相如传上金堤。注金堤,言水之堤塘,坚如金也。贾谊·过秦论金城千里。 又官名。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靑之戒令。魏志·王修传行司金中郞将。唐书·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辽史·国语解隂山采金置冶采鍊,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纪置淮南淘金司。又前汉·百官公卿表更名执金吾。注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执焉。 又论语·摘辅象风后受金法。注金法,言能决理是非也。 又地名。五音集韵金州,周为附庸国,魏於安康县置东梁州,後周攺为金州。又前汉·地理志金城郡。注昭帝始元六年置。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也。方舆胜览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故名。 又山名。广舆记在镇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头陀於此开山得金,故名。又述异记黄金山,生交让树。又南金山有师子兽。 又台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谓黄金台。 又花名。五代史·附录汤城淀池多异花。一曰旱金,大如掌。 又树名。洞冥记影蛾池北有生金树。破之皮闲有屑,如金而色靑,亦名靑金树。 又草名。周礼·春官·郁人注郁金香草,宜以和鬯。又拾遗记祖梁国献蔓金苔。正字通百两金,药名。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两金。 又古天子号。帝王世纪少昊氏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又国号。金史·太祖纪国有金水,源产金,故号大金。 又姓。五音集韵古天子,金天氏之後。又汉复姓。金留氏,出《姓苑》。 又书名。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书·艺文志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宋史·艺文志丛金诀一卷。 又神名。前汉·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 又阙门名。前汉·公孙弘传待诏金马门。注武帝时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 又金精,珠名。见博雅释珠。 又锺名。拾遗记帝颛顼有浮金之锺。 又星名。酉阳杂俎北斗第三星曰视金。淸异录高丽谓星曰屑金。 又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经。 又石名。淮南子·地形训黄澒五百岁生黄金。注澒,水银也。黄金,石名。 又去声。字汇补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闭舌。 又韵补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刚柔相伤,火烂销金。
考证:〔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丞德殿铜池中。〕 谨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
看了本小说,忘记名字了。有个主角叫若木,女的叫桑什么的(可以召唤幻蝶),还有叫马蹄、马尾的
山海经密码一共五本,若木只出现在第一部和第二部。男主角是江离(若木的师弟)和有莘不破(伊挚的徒弟),女主角是雒灵(心宗传人,不破的妻子)。若木是大夏王族,太一宗嫡传,很可能与夏桀平辈。姓桑的女的是桑谷秀,暗恋若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