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同期原油价格_2011年石油价格是多少
1.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2.2011年有关经济的时事政治?
3.国际油价现值和原油期货价值是一回事儿么?
4.世界石油价格趋势?
5.矿产品生产
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 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的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2011年有关经济的时事政治?
4月上旬,布兰特原油价格超过126美元一桶,纽约的石油是113美元以上,我们国内的油价也正顺着这个潮流调高。正在调高过程当中,出了一个重大新闻,今年第一季度,我们是6年来第一次出现贸易赤字,贸易赤字并不严重,大概只有10亿美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不起眼的
事,其实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大战正在酝酿。如果事先不作防范,我们将像2008年的俄罗斯一样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这是我最担心的。
两大担忧
近几年我们楼价涨,艺术品、奢侈品等等狂涨,这些东西的涨价看起来就是一个发烧的现象,它是一个表面现象,而驱动这些涨价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第一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危机。以奇瑞汽车为例,奇瑞做一台汽车才赚132元钱,这个危机是我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而这也是一切泡沫的主要成因。第二就是拉动型经济。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之后,我们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10大产业振兴方案在内的一些刺激经济的计划,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可是我们的刺激计划却让外国人赚翻了天。比如说2003到2008年,我们总共投入2万亿元建设铁路,大概有2000亿元进入了外国人的腰包。由于这种拉动型经济,造成了对原材料的需求突然猛涨,这就暴露出了我们今天的重大的危机。为此印了73万亿元的货币,比美国还要多30%,结果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的实体经济与老百姓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管道,使得大量的资金去炒楼炒股买汽车买奢侈品买艺术品去了。
落井下石
当美国了解中国经济的软肋叫作制造业危机之后,借助我们2008年年底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的转变,通过石油战争把铁矿石、农产品等等一起拉起来。2010年我们总共进口了1352亿美元的石油,这是5年前的4倍。2010年我们总共进口了794亿美元的铁矿石,比5年前又是增长了4倍。最恐惧的是,2010年我们进口
的农产品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这是5年以前的13倍,平均我们每一个老百姓每一天要向国外购买1.38元的进口粮食。也就是说,在投资拉动情况下,占了太多的农地,结果,使得中国慢慢成为全世界很可能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这三项叫一般贸易项,就这三项,使得一般贸易逆差变成460亿美元。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它所做的是加工贸易,推出4万亿之前的中国经济是加工贸易型经济。比如说从国外进口100元钱的原材料,加工之后以120元出口卖给别人。这种加工费虽然不高,但是也可以生存,因此就会有20元钱的贸易顺差,所以我们中国每年都会有贸易盈余。
但是今天,这个石油战争本身已经不是拉抬石油价格这么简单了,而是拉抬石油价格之后跟着拉升有色金属、铁矿石、农药甚至天然橡胶。由于我们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大量的宝贵的资源和美元外汇,拱手让人流出中国,流到欧美各国的手中,而铜、石油这些涨价的结果,使得中国制造业危机更恶化,因为利润更低甚至都变成负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楼市如此之火爆,为什么艺术品如此之火爆,甚至茅台酒也火爆,这一切就是石油战争的结果。
到底是谁决定石油价格,你以为是欧佩克产油国吗?俄罗斯吗?错了,是华尔街。铁矿石价格基本上是由波罗的海的运费指数和石油价格共同决定的,其他的有色金属基本上也和石油价格挂钩,这所有价格是国际金融炒家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炒家和欧美各国政府之间关系是你不可想象的。每一次价格上涨,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各国政府的身影朦朦胧胧地在这个国际金融炒家背后,指挥他们炒作。他们对付中国就要用成本大战,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制造业极其困难的情况之下,通过石油战争拉抬所有大宗物资价格,进一步打击中国制造业。而且我们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结果,让大量宝贵资源美元外汇流出去。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产生的贸易赤字是一个警告,因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O(∩_∩)O
国际油价现值和原油期货价值是一回事儿么?
让我们先了解原油市场
布伦特原油与WTI之间的定价差异
马克·里奇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他曾将石油称为流经世界血管的血液。原油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能源。原油价格除了是交易最活跃的商品之一外,对地缘政治和天气事件也极为敏感。
事实上,世界原油市场都是投资者对供求的预期,油价波动很大,受消费者和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很大。因此,像新型冠状病毒日益严重的威胁这样的全球性事件可能会在整个市场上引发冲击波。
国际能源署(iea)在2020年4月的报告中预测,全球石油需求将下降到1995年的水平,这都是由于COVID-19的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称,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了经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病例,病毒传播程度的不确定性震撼了金融市场,并在整个经济中造成连锁反应。
最受欢迎的两种原油
在物理石油方面,有不同的等级。最受欢迎的交易等级是布伦特北海原油(俗称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俗称WTI)。布伦特是指在北海布伦特油田和其他地点生产的石油。
布伦特原油价格是非洲、欧洲和中东原油的基准。布伦特原油的定价机制决定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原油产量。
石油含有硫,原油中硫的百分比决定了将石油提炼成能源产品所需的加工量。”“甜原油”是指含硫量小于1%的原油
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的硫含量都远低于1%,因此它们都是“甜味”原油。它们的密度也比其他地方开采的许多原油低(“轻”)。这两个特点使它们更容易提炼,对石油产品生产商更有吸引力。
基准和交易市场
WTI是北美的基准原油。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分部列出了WTI原油的期货合约。WTI原油期货交割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市
布伦特原油期货在洲际交易所(ICE)交易。由于布伦特原油是国际贸易,交货地点将因国家而异。
由于这两种石油都被用作基准,不同的国家将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们。亚洲国家倾向于使用布伦特原油和世界原油指数的混合基准价格来评估其原油的价值。
影响基准定价的因素
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导致了一种称为质量价差的价格差异。它们也分布在世界各地(欧洲的布伦特和北美的WTI)。这被称为位置分布。
原油的名义价格只是了解原油市场的一个因素。
根据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 commodities market)的CME Group,WTI/布伦特价差受四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美国原油产量水平
美国原油供需平衡。
北海原油作业
国际原油市场的地缘政治问题
世界事件如何影响原油价格
政治转变、天气事件和全球健康危机一直是石油市场的一些最大冲击因素。
由于冠状病毒爆发,国际能源机构(IEA)下调了对2020年3月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测,预计2009年以来需求将出现首次同比下降。6 IEA在其2020年4月的报告中称,到2020年12月,需求可能仍将下降。7
要了解世界事件如何导致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州原油之间的价差长期剧烈波动,请回顾几年。2011年初,布伦特-西德州原油期货价格差接近持平每桶原油价格:1987-2020年
2011年期间,价差扩大,布伦特原油价格高于WTI。2011年2月,阿拉伯之春(阿拉伯地区大部分地区的一场起义)在埃及爆发,这一时期,阿拉伯之春的蔓延扩大了。
由于对苏伊士运河关闭和供应不足的担忧,布伦特原油价格变得比WTI更贵。由于运河运行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扩散减少了。
然后,在2011年末,伊朗政府威胁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世界上大约20%的石油每天都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流动。随着布伦特原油价格飙升至每桶25美元,高于WTI.9,价差再次扩大
2015年,布伦特原油的溢价下降有两个原因。首先,与伊朗达成协议,允许伊朗出口更多石油,这本应增加伊朗原油每天流入市场的数量。由于布伦特是伊朗原油的定价基准,这压低了布伦特当时的价格。
其次,美国钻井平台数量几乎同时下降。而且,随着对向海外出口美国原油的支持不断扩大,这意味着未来的钻探活动将减少,美国的日产量也将减少。
因此,布伦特原油价格走低,原因是伊朗原油增加,而WTI则因美国产量减少和出口增加而走强。必须注意的是,对石油流入市场的预期足以引起价格波动。
天气也会对价格产生剧烈影响。美国能源情报署将2005年的飓风归因于油价的大幅上涨,原因是炼油厂和生产在天气事件期间停产
余额不提供税收、投资或金融服务和建议。所提供的信息没有考虑任何特定投资者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或财务状况,可能不适合所有投资者。过去的表现并不代表未来的结果。投资涉及风险,包括本金的可能损失。
世界石油价格趋势?
图1-5 世界油价变化趋势图
如图1-5所示,20世纪50年代,中东首次出现了标价,即跨国石油公司在油田收购原油或者销售石油的价格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中东产油国将石油标价与矿区使用费和税收联系在一起。1960年欧佩克成立后,逐渐控制了石油产量,并逐步掌握了国际石油定价权,1970—1973年,油价从1.8美元/桶上升到3美元/桶。到1973年为支持阿以战争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提高到5.11美元/桶,并且于1974年油价迅速升至11.65美元/桶。1978年伊朗革命爆发,1981年原油价格提高到36美元/桶,石油价格的飙升引起西方工业国家的恐慌。随着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油价在90年代逐渐回落,甚至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时跌至近10美元/桶。但进入21世纪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局势的相对紧张,油价快速上升,曾一度达到140美元/桶的高峰,直到2011年仍维持在100美元/桶左右。以高油价为重要标志的后石油时代得到确认。
矿产品生产
(1)矿业相关行业利润大幅上涨
201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8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图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增速比上年放缓1.8个百分点。3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全部比上年有所增长。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7.6%。
图2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企业利润继续大幅上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4%。部分矿业及相关行业利润较高,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比上年增长44.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3.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1.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92.8%。
专栏7 资源税改革影响及意义
资源税是国家对采矿权人征收的税收,是实施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其目的在于促进国有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调节矿山企业因矿产资源赋存状况、开采条件、资源自身优劣以及地理位置等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产生的级差收益,以保证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资源税从1984年开始征收,征收范围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资源税属于地税,收入全归地方政府所有。
资源税
按照1993年制定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资源税按照“从量定额”的办法计征。为完善资源税制度,经批准,发布的《新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财税[2010]54号)通知规定:自2010年6月1日起,在新疆率先开始资源税改革试点,把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自试点以来,油气资源税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强了地方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治理环境等方面的经济实力。新疆2010年的资源税收入高达19.1亿元,同比猛增232.3%。
2010年12月1日,在税率和品种不变的基础上,试点地区进一步推广至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广西和湖北等12个省(区、市)。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令第66号)发布,规定自2011年11月1日起执行。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同时还提高了焦煤和稀土的资源税税额标准。
资源税改革前后税率对比表
续表
资源税改革影响和意义
根据新修订的《条例》,资源税收入将有较大幅度提高。以原油为例:2011年国产原油2.04亿吨,按“从量定额”计征,最高可征得61.2亿元;按修订后的“从价定率”来计征,假设按国际油价每桶90美元,可征得不低于420亿元人民币的资源税。
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的计征办法和税率,是这次资源税暂行条例修改的重点。暂行条例修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实施油气资源税改革,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成本,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生态恢复和环境补偿成本,对促进资源节约开采利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有利于建立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加资源地财政收入,增强这些地方保障民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地区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公平各类企业资源税费负担。油气企业资源税政策的统一,符合“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的税制改革目标。四是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改变目前资源税税负水平偏低的状况,提高资源税在资源价格中的比重,有利于避免属于国家所有的稀缺性资源利益的流失。
国内矿产品供应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较好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旺盛的需要。全年主要矿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尤其是铁矿石等产量增速进一步加快。
(2)能源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2011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0%。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我国能源自给率为91.4%,但其中近80%的能源供应仍然是煤炭。
图21 原煤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煤炭市场供需两旺。原煤生产增长较快,需求旺盛,库存充足,除南方地区受持续干旱、火电超发等影响电煤一度供应偏紧外,煤炭供求基本平衡。供应能力明显增强,一批新建、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煤矿陆续投产,煤炭产能释放加快,全行业新增产能9500万吨。全国原煤累计产量35.2亿吨,同比增长8.7%,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图21)。其中按企业看,大型煤炭企业产量21.8亿吨,同比增长10.9%;煤炭产量超过亿吨的企业共7家,分别是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煤炭产量合计近10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约30%。按地区看,主要产煤省份煤炭产量大幅提高,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煤炭产量分别为9.8亿吨、8.7亿吨和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4.4%、17.7%和11.1%,三省合计约22.5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约65%。煤炭需求增长迅速,主要耗煤行业产品产量增加较快,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耗煤分别增长11.4%、6.8%、7.4%和13.5%。煤炭库存充足,截至12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2.53亿吨,较年初增长16.6%。其中煤炭企业库存5240万吨,增长2.8%;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165万吨,增长45.9%,平均可耗用天数19天;主要港口存煤3008万吨,增长26.8%。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部分地区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煤炭供需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进一步扩大;2011年11月煤炭需求增速开始放缓,2012年可能会延续这一态势。这是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回落,许多高耗能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实行减产,使得未来对煤炭需求增速放缓。
石油供应基本稳定。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原油2.04亿吨,同比增长0.3%(图22),增幅比上年放慢6.6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4.48亿吨,同比增长4.9%,增幅比上年放慢8.5个百分点。其中8~12月原油产量同比皆出现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内资源条件限制以及渤海湾漏油事件、台风等因素影响;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保持相对高位,而国内成品油价格有下调预期,市场成品油投机欲望不强,购买需求相对较弱,从而影响炼厂特别是地方小炼厂的开工率;三是受部分大型炼厂检修和事故影响。
图22 原油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1030.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年放慢3.4个百分点。
发电4.7万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1.7%,增幅减少1.6个百分点。其中,火电增长14.8%,增幅加.1个百分点;水电减少3.9%,而上年为增长18.4%。
(3)金属矿产品供应稳步上升
图23 铁矿石与粗钢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铁矿石产量保持较快增长。铁矿石产量13.3亿吨,同比增长27.2%,增幅比上年加快5.6个百分点。生铁产量为6.3亿吨,同比增长8.4%(图23),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6.8亿吨和8.8亿吨,同比分别增长7.3%和9.9%,分别比上年放慢0.9和7.4个百分点。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
值得注意的是:6~12月铁矿石产量同比大幅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铁矿石的高盈利刺激了矿山开发,矿山产能逐渐释放,铁矿石月度产量连创历史新高。而从需求方面看,未来国内对铁矿石的需求增幅放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铁矿石进口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欧美日等对铁矿石的需求基本稳定,不可能大幅提高;铁矿石的高价使得钢铁行业成本高、效益低,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11月份钢铁全行业盈利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导致许多中小型炼铁厂减产或关停,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虽然国内有色金属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抑制过剩产能,如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关于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等,但是由于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处于高位,导致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又攀新高。全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434.0万吨,同比增长10.0%,增幅比上年放慢7.3个百分点(图24)。
图24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中,精炼铜产量517.9万吨,同比增长12.9%,加快0.7个百分点(图25);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铅产量473.2万吨,同比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锌产量534.4万吨,同比增长3.8%,减缓15.9个百分点。
电解铝产量1767.7万吨,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减缓7.8个百分点(图26);电解铝消费量1724万吨,增长12.1%;氧化铝产量3417.2万吨,同比增长18.1%,减缓4.3个百分点(图27)。为了有色金属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控制产量,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效益。
图25 精炼铜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6 电解铝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7 氧化铝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优势矿产开采总量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钨精矿产量(折含WO365%,下同)为13.57万吨,同比增长14.1%(图28),比上年放慢6.4个百分点,超出全年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56.0%。锑精矿产量12.2万吨,同比减少1.7%,而上年为减少24.9%,超出全年锑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16.2%。虽然比2010年钨精矿超标62.5%,锑超标42.0%有所降低,但优势矿产开采总量控制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28 钨精矿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1年全国黄金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全国共生产黄金360.96吨,同比增长5.9%(图29),比上年增加20吨。在全球经济持续恶化并伴随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出于规避风险和抵抗通胀的需要,中国黄金市场现货及期货黄金交易活跃。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成交7438.46吨,同比增长23.0%,成交金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长53.5%;上海期货交易所共成交黄金期货合约1444.35万手,成交额5.1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6%和178.7%。
图29 黄金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黄金协会
(4)非金属矿产品生产持续增长
全国水泥产量20.6亿吨,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放慢4.7个百分点(图30);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同比增长11.2%。平板玻璃产量7.4亿重箱,同比增长15.8%,加快4.9个百分点。
图30 水泥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钾肥产量385.6万吨,同比增长10.8%,增幅同比放慢1.9个百分点(图31)。磷矿石产量8122.3万吨(折含P2O530%),同比增长33.2%,加快14.7个百分点。
图31 钾肥产量同期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