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国勇的人物贡献

2.方李邦琴的奋斗生涯

3.广东乡贤主要分布与发展情况

4.中秋历来

陈国勇的人物贡献

乡情教育基金价格_乡村教育基金

陈国勇事业成功后,不忘桑梓,热心支持公益事业。他觉得身为炎黄子孙,力所能及应为祖国出点绵力。而祖国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因此,他为家乡教育事业尽心尽力。1991年以来,他在百忙中先后深入江门、开平等地了解乡情,与当地政府确定兴办教育项目。首先他捐资15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江门幼儿师范学校音乐大楼。该楼楼高3层,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融音乐授课、排练、表演于一体。一排整齐别致的钢琴风琴练习室,摆设着几十台教学用琴,宽大美丽的表演大厅,明亮舒适的课室,正厅矗立着音乐家冼星海塑像,摆设上红绿有致点缀清雅的花草,使人一走进音乐楼,就感到心旷神怡,豁然开朗。不久,他回到家乡开平市苍城镇,为兴办教育培养人才出大力,他和夫人商定捐资280万港元,兴建“陈国勇中学”。其夫人陈邝碧玉也是开平人,她一贯支持丈夫的善举。他们还决定在江门市捐资1300万港元兴建“陈国勇职业高级中学”。当他们知道江门市成立维护社会治安基金会时,觉得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支持见义勇为的好事,于是捐资30万元港币给基金会。同时向新会市残病人福利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捐款。

方李邦琴的奋斗生涯

方李邦琴,祖籍湖北汉川,1935年4月4 日生于北京,李邦琴11岁时随家人从祖国大陆到台湾,后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60年随夫到美国旧金山落脚,以仅有的200美元开始,做一些印刷的小生意。后来因丈夫病重,她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苦心经营印刷厂并在唐人街开了一个饭馆。

方氏家族在美国办报的历史是在40年前。在那时,方李邦琴和她的夫婿方大川(留美的新闻学硕士)一直梦想自己有一份报纸。他们认为,中文报纸能够聚拢华人、传播乡情,增强海外华人的民族感,自豪感。但在一个英语社会中,中文报纸却永远无法成为主流声音。虽然中文报也经常刊载华人对美国政府、社会的看法,但要使美国人明白,只有再通过翻译,这就有如隔靴搔痒。1979年8月,时机成熟了,他们决定扩大服务的对象,除华人之外,把韩国、越南、日本等所有在美的亚裔都包括进去,一份《亚洲人周刊》(《AsianWeek》)就这样在旧金山诞生了。并且很快成为所有主流亚裔声音的政要们,希望参考的资料。

1987年,他们又买下社区报纸《独立报》(《Indenpentent》)。一年以后,旧金山另一份英文报纸《进步报》因营运不济而倒闭,方家抓住时机,集中力量,将原为四开的《独立报》改为对开大报出版,面向全市发行,以至涵盖了原《进步报》的基本读者。此后,《独立报》还出版了中半岛地区版。

1991年,方李邦琴作为旧金山的代表之一,前往白宫参加全国政治领袖会议。当时,美国朝野正在辩论是否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当时,方李邦琴主张把政治和经济分开,并带去了几千名商人的支持签名。会议中,有位白宫工作人员突然找到方李邦琴说:“方太太,请您到后面来。”方李邦琴跟他到后台,才发现布什总统在那里。布什说:“我很高兴见到你,你跟我一起到讲台上去。”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台前一声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到。”布什就拉着方李女士上了讲台。布什对记者们说:“我很高兴地介绍给你们,她是我的好朋友,她刚从旧金山来。”

1993年春季,方家又一举收购了原在芝加哥报业集团名下的中半岛地区覆盖19个城市的11种英文报纸。前后不过11年,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在湾区主流社会生根并有相当政治影响的庞大报系。据专门统计机构核数,整合后的《独立报》系每期总发行量为50余万份。《独立报》已发展成为涵盖旧金山湾区19个城市,也是全美国最大的非日报的英文报业集团,仅在旧金山一地就有85%的家庭成为他们的读者。

有一段时间,加州几家主要英文报纸,包括《旧金山观察家报》、《旧金山纪事报》、《圣荷西日报》、《洛杉矶时报》等提出,今后卖报不再交税,并将此提交州议会讨论。方李女士知道那几百万报业税款中的30%是充作教育基金的。方李女士就以《独立报》带头,联合其他许多报纸以及学术教育界和其他各界的人士一起到州府去,挫败了这项动议。在这次事件中,经过调查,方李女士发现有几家大报已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她清醒地意识到:是进入美国大城市日报领域的时候了!

2000年3月17日,方李邦琴成功收购了美国的主流英文报《观察家》报,并成为这家英文报纸的第一位女性华人董事长。这个中国女人战胜的不是普通人,赫斯特家族在其鼎盛时期,曾经拥有95张报纸、110家公司。而它的创始人老赫斯特一向仇视亚裔。世事无常,这位早已入土的报业大王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名不见经传的方氏家族,击败了老牌的报业大王,进入了美国的主流媒体。而打开这一壁垒的正是一个亚裔的中国女人方李邦琴,她成了135年以来这家英文大报的第一个女性华人董事长。此事成为震动美国,新闻界的特大新闻,主流社会和华裔社区对此反映强烈,让美国主流社会刮目相看。3月18日,《华尔街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此事:“《观察家报》,一个世纪前,威廉·鲁道夫·赫斯特曾用办报的方法寻找出路,来抵御亚洲移民潮所带来的‘黄祸’,而今,一位美籍华人家族以其经营之道接管了它。该家族就是方氏家族,他们正驾驭着一个日益繁茂的商业集团。”

此事源于1999年夏天。属于赫斯特报系的《观察家报》当年8月购并《旧金山纪事报》后,就有意将两报合并出版,以期形成旧金山地区大小通吃的垄断局面;但是鉴于两报合营分享利润的联邦合约未满,赫斯特报业作出将不赚钱的《观察家报》单独出售的姿态,并订出许多不合常情的条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赫斯特报系“心存不轨”。许多人担忧赫斯特报业会垄断旧金山的新闻市场,因为许多电视台的新闻都是根据日报的消息再加以追踪挖掘,旧金山如果只剩下一家主流英文日报,就会失去竞争,报道的公正性将会受到影响,亚裔社区的新闻见报率就可能更低。

所幸的是,旧金山布朗市长连任成功,加上市议会议长阿米亚诺及联邦司法部反托拉斯小组的监督与反对,使《观察家报》的求售表态调整为一项实际可行的商业行为,也使得方氏集团能够得尝所愿。从此创造了华人旅美150余年来首次主导美国主流媒体的破天荒纪录,演绎了一曲美国亚裔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方夜谭”。

自从《独立报》收购《观察家报》的消息传出之后,来自亚裔社区的鼓励和支持非常热烈。但是,主流社会的反应却与亚裔社区的反应有天壤之别。方李邦琴说,过去一百年来都是由白人在主导,但是,21世纪中国人也要参与写历史。在美国,我们华人不能只坐在公共汽车的客位上,也要有勇气坐在掌握方向盘的驾驶座上。新的《观察家报》将会秉持该报一百多年来的传统办报风格,但对于亚裔社区的新闻也将会有更多的报导。

方李邦琴在提升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对美国社会的繁荣进步,对促进中美友好关系等方面均做出巨大贡献,受到了在美华人和美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的肯定。方李邦琴曾获多项荣誉和奖励,她所在的旧金山市长布朗还宣布2000年9月18日为“方李邦琴纪念日”(FlorencefangDay)。

2000年1月,方李女士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当年8月,她又出席了在欧洲召开的“全球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并在会上发言说:“我要为中国和平统一摇旗呐喊,两岸只有和平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振兴,21世纪是华人世纪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200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仪式上,方李女士获得北京大学颁发“北京大学110周年杰出教育贡献奖”。此奖是北京大学向为了该校发展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海内外友人或机构而颁发的。

如今,方李邦琴女士,不但在商界十分活跃,更在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在为华人争利益争地位中,不遗余力地奔走着。

方李邦琴女士在美国商界、政界具有广泛影响力,是美籍华裔的杰出代表,是增进中美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支持教育发展的爱国侨领。1979年,方李邦琴女士创办了第一份全美发行的反映亚裔信息的英文报纸《亚洲人周刊>(《AsianWeek》)。2000年,方李邦琴女士任董事长的泛亚集团收购了已有135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观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2010年中美政府签订“十万强计划” (100,000 Strong Initiative)双边协议,预计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方李邦琴女士是唯一一名参与该计划的华人企业家。2008年5月,方李邦琴女士捐赠1600万元,用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大楼的建设,学校决定命名该大楼为“方李邦琴楼”。 2011年6月,方李邦琴楼奠基。

广东乡贤主要分布与发展情况

一、以商会党建为抓手,引导外出乡贤凝心,聚力助推家乡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党组织推动商会工作。组织会员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员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凝聚共识,扩大商会会员参与面。引导商会、行业协会组织政策宣讲学习,找准相关政策精神和商会、行业协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

二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外出党员、乡贤召开座谈会,听取商会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驻外商会会长联席会议制度,畅通政府与乡贤沟通渠道,全方位帮助商会、协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引导乡贤参与家乡建设。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对吴川市乡贤开展招商工作,激发其家乡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热情,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事业。

二、立足传统特色行业,创造“引回一个,带回一批,辐射一片”的回乡建设磁场效应

一是立足特色工业,带动乡贤回乡创业。依托塑料鞋、羽绒、食品、建筑等传统优势产业,构建“一园两区三基地四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抓住产业互补双赢的结合点,鼓励乡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增强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推动转型升级;依托建筑传统优势,打造中国建筑之乡品牌,鼓励外出建企回乡注册,做大做优建筑业“总部经济”。

二是立足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推动乡贤回乡创业。发展集种养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产业化项目。围绕省级旅游集聚区、空港经济区、海滨新区建设等投资热点,引导乡贤参与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商贸物流、健康养老、中介服务、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努力引进一批总投资额高、土地利用率高、财政贡献率高、产业集中度高的项目,进一步做大吴川市经济总量。

三、完善服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积极探索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有效的招商引资服务管理新模式,健全“一站式批办”和投资项目“我来办”手续代办制的服务制度,逐项完善投资接洽、考察洽谈、立项报批、项目跟踪、落实政策等投资促进机制。

二是抓好服务创新,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对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实行定点联系、跟踪服务、全程协调的项目责任制。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制、限时办结制、跟踪服务制、督查报告制和投诉问责制。

三是以工商联(总商会)为抓手推进服务型部门创建活动,开通总商会直达吴川市领导民意“绿色通道”,具体负责协调处理“添砖添彩”行动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延伸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能。

四是完善激励措施,对回乡投资企业在项目审批、用地、税收、融资、招投标等方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支持。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表彰奖励,设立“优秀乡贤贡献奖”“支持家乡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让回乡投资者安心

中秋历来

乡味与乡情

作者:王京

那轮家乡的中秋明月,我已有多少个寒暑未曾相见?怕是十个手指都不够数了。特意拍了一张照片,打算在这个中秋节给父母寄回去。

爸爸妈妈,女儿早就长大了,这两道菜,从我小的时候起,你们就经常做给我吃,如今离家万里,故乡的菜香依旧和我在一起,。

我们一家人,住在蜀地的长江边上,爸爸一向擅长炒肉菜,鱼香肉丝就是一绝,我走过了这麽多地方,品尝过无数的川菜馆,这道菜始终没有比爸爸炒的更好吃的。而且,在我们家里,有一个传统,就是我每一次回家,在家里吃到的第一顿饭,总是离不开鱼香肉丝。

还记得我第一次出远门回家,是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从温煦的天府之国,跑到寒风凛冽的北京,在十二月底,因为开水房外冻结的薄冰,结结实实的摔了个跟头,一个月过去,直到放假,伤口反复感染,我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第一次回家,路走的格外辛苦,辗转千里,火车汽车,回到家已是凌晨一两点。四川的冬夜,寒意沁骨,家里的温暖菜香,却飘进了心里,爸爸还是那麽好脾气的说:快吃饭吧,刚炒好的鱼香肉丝。他的言语那麽平静,好像我这个从小就想往外跑的女儿,并不曾离家多日,只是晚上放学归来,又乖乖的坐着吃饭了。这一次的鱼香肉丝,也许并不是爸爸炒的最好吃的一次,但却让我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家”这个字眼,是多麽的温柔。后来,我快出国了,爸爸开始赶鸭上架的教我炒菜,其中自然少不了鱼香肉丝。关于“色香味”的要领说了很多,可是,就我这水准,几年来一直做饭,鱼香肉丝始终炒的不伦不类,爸爸,你看到照片,就不要笑话我的刀工或是上色什麽的,好不好?

妈妈因工作很忙,并不怎麽做饭,青菜却炒的非常有灵气,几瓣蒜,几粒干辣椒,麻利的往油锅里一扔,青菜一倒,铲子左翻右翻,一盘菜就娇滴的出锅了。我做的蒜炒青菜,最低的家常水准,名头也不响,只是想让妈妈知道,我可是坚决贯彻她的“健康节食法则”:少吃米饭少吃肉,多吃蔬菜才能瘦。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能审时度势的妈妈,最讲究“此一时彼一时”。

儿行千里,父母常忧,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会照顾自己了,也正在学著照顾自己的小家,还会照顾你们的未来。那轮中秋的月,要等到我们一家人真正团聚的时候,才算得上最明最亮吧。

中秋皓月思先侨

作者:梅振才 纽约华埠

我没有见过祖父,只珍存著一帧他在芝加哥冼衣店工作时的残旧照片。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像当年侨乡的很多父兄一样,离乡别井,离妻别子,背负乡愁,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这块“新大陆”,追逐“金山梦”……

我无法想像祖父当年的落寞和艰辛。只知道,他离乡时祖母尚年青,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只有十岁。浩瀚的大洋隔开两岸的亲人。潮起潮落,四十年过去了,祖父一次都未能回乡探望亲人。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当时我正在北京读大学,噩耗传来,不禁写下一首悼诗,哀悼素未谋面的祖父,和与他一样命运的父老:

落魄天涯四十秋,云山万里水悠悠。

悲风易断还家梦,浊酒难销去国愁。

杵声凝血泪,浮生客恨逐江流,

寂寥孤冢横荒岸,无限烟波一海鸥。

二十五年前,我追随祖父的足迹,也来到埋葬了祖父青春的“新大陆”。我先到芝加哥郊区的华侨坟场,在祖父凄清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也许是喝侨乡的水长大,我最钟情到处寻觅和凭吊先侨的遗迹。最令我震憾的,是参观两所移民历史博物馆:纽约的“哀离思”岛和加州的天使岛。先辈的屈辱、艰辛和牺牲,令我唏嘘不已。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我总是情不自禁想起祖父和几代先侨,他们是移民荆棘路的拓荒者!饮水思源,对先侨的最好纪念,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爱乡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

谁能体谅我的心

作者:黄锦文 布鲁伦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如果在这样的夜晚不经意间翻开放在茶几下相册,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那就来一支Kenny G的萨克斯曲《回家》吧,让它带著我那些难以得到抚慰的诉求飘向故乡,再斟一杯用爱和离别调和的苦酒去燃起思乡之火焰在胸中燃烧。

我知道,十年中,故乡已沧桑巨变,但晨曦中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依然在我的耳畔回响;十年后,上海人已今非昔比,但我依然想问我的朋友你们可好?往日的故事早已尘封;往日的朋友也已杳无音信;惟有我的思念与日俱增。我的父母早已是古稀之年,步态蹒跚,百病缠身。昔日膝前嬉闹的孙子如今已高出爷爷许多,偶尔在电话里说上两三句却是语无伦次。我真是对不起。妈妈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什麽什麽地方又造了什麽什麽。”爸爸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侬回到上海保证连路也不认得了!” 字里行间流露的殷切期盼,叫我辗转反侧。日薄西山的老人能再有多少年啊!令我归心似箭。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上海居然在我的脑海里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神秘了?我的心被拨撩得奇痒难忍。回去吧,去打开束之高阁的往事,去寻觅如烟飘散的朋友;回去吧,让十年中经历的种种是是非非和酸甜苦辣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一走了之!

但命运却已把我们和纽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孩子在纽约生活的时间是在上海时间的两倍,他所有的朋友和老师都在这里。十年的交融使他与这块土地密不可分,这里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进入了这里最好的公立高中,他有他的梦想,那也是我的梦想,因为他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怎能让他半途而废?!,我难以抉择,我的心灵备受煎熬。又怎一个“归”字可以了却?!

白霜逐渐染上我的双鬓,酿造了十年的思乡之酒亦愈发浓烈。每逢佳节来临,我不敢登高远望,也不想举杯消愁,让我的心如水般地平静吧,可那支萨克斯曲《回家》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思念父亲

作者: 赖该发 新泽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张照片是2004年春妻子在家乡为父亲拍的.它是父亲这一生最后的一张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让我想起那年中秋节,想起那个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是个全家人团圆的节日.我自从1989年来美求学却多年没有回去和亲人一起过过中秋节.直到2004年中秋节我终于有机会和国内的亲人团聚,但它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中秋节.2004年中秋节前得知父亲重病,于是在节前回去看望父亲.回去见到父亲是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当看到父亲时他已经很虚弱,需要用氧气帮助维持呼吸.真不敢相信一直很硬朗的父亲会瘦成这样,我的心里痛苦不堪.当他看到我回来站在他的床前时,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我知道,他一定很高兴.我在病房里和父亲度过了十几年来唯一的一个中秋节.第二天一生辛劳的父亲就永远地离我而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和父亲就这样匆匆地团聚,又匆匆地离别,并且是永远地离别.如今我只能通过照片思念著已故的父亲.有首歌里唱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对于我们远在他乡的人们更要如此.希望朋友们能常回家看看亲人们.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思念

作者:杨美薇 纽约

我是父母亲的独生女儿,从小就常常听到亲戚朋友们半开玩笑地说,我和父母亲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可是现在呢,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把我们分隔的非常遥远,非常遥远......

这张照片是1992年夏天,我出国留学十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在家中拍摄的。不幸的是,1998年的重阳节,母亲因病去世,这种三个人共聚一堂的日子,从此成为了永久的回忆,和无限的思念......。

母亲是一位元钢琴教师,也是我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在我童年的时代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她创作了一首美丽的中秋儿歌,送给我作为中秋礼物。我念念不忘这首儿歌。每当我看到母亲那慈祥的照片,心中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为了纪念母亲,我把这首歌改编成为一首钢琴小曲,名为“中秋之歌”。

说到父亲,他是我心中最尊敬,最钦佩,最值得骄傲的人,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

父亲不但在事业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一个模范丈夫和模范父亲。

1979年11月,为了进一步学习音乐和钢琴,我来到了纽约。1986年父亲突然中风,却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情绪,他毅然独自承受疾病的折磨,完全不让我和母亲知道。过了很久,一个亲戚无意中透露出这种情况。1989年,我拿到钢琴演奏硕士学位,才赶回广州去照顾父亲。可是父亲再度两次中风,行动越来越不方便。

父亲今年已经87岁,双目失明。孤寂的他,生活在黑暗无光的世界里,。

今年中秋节,我将会回到父亲身旁,在他的耳边,唱我那中秋之歌......

柔柔月光祖孙情

作者:北京中文学校 洪艾莉 (指导老师 赵义军)

浩浩苍穹,月光如水。在柔柔的月光中,我仿佛看到了姥姥温柔的微笑,聆听著姥姥柔和的话语,感受著姥姥轻柔的抚摸……

姥姥就是我心中的明月,就像这张照片中,我依偎在姥姥的身边,就有享不尽的呵护、关怀、温暖、幸福。

我出生后,妈妈工作很忙,姥姥照顾我长大,因此我和姥姥朝夕相处。姥姥对我的关怀就像月光一样,温柔、细腻,无所不在地追随著我。渴了,有温度适合的水;饿了,有营养可口的饭菜;冷加衣,热打扇,夜盖被,日陪伴——在姥姥的悉心呵护下,我健康地长大,几乎从来没有生过什麽大病。

姥姥曾经是大学老师,她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儿时,她教我唱歌、画画,上学后,她辅导我做功课。最使我受益的是,姥姥说一口轻柔漂亮的“京片子”,每天听著姥姥那林间清风般的话语,我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第一语言却是标准的普通话。至今,我到中国旅游,人家都拿我当地道的北京女孩儿。

姥姥的爱温柔细腻,她永远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麽。小时候,我喜欢绒毛玩具,姥姥就给我买各种各样的绒毛玩具,柔软的玩具环绕著我,就像姥姥的爱包围著我。长大一点后,我在外边遇到什麽不顺心的事,总能被姥姥一眼看出。听著姥姥温和耐心的劝解,开导,我心中的“冰块”不知不觉中溶化了。姥姥是我的知心人。

前年,姥姥回中国去了,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仿佛缺少了什麽。我想念姥姥,刻骨铭心的想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著天上的明月,我相信姥姥也会在月光下想念著我。

黄汝斌:旅居纽约的华侨,晚年经营地产生意,2000年2月5日去逝。根据他的遗嘱,“黄汝斌基金会”已在最近几年捐赠于中国贫困乡村的教育170万美元。

四世同堂

作者:Kathy Luo

思乡之情是剪不断,理还乱。1990年我带著60美金只身来美,儿子阴差阳错未获得莶证。这一隔竟是16年,甚至几十年。在美国从零开始,艰苦奋斗,身份问题廹在眉睫,我移民去了加拿大。

第一次回国是离家第九年,拿到了加拿大的绿卡、才回去看望老父和儿子。儿子却有一大堆的怨言,我很无奈。(我于70年代离婚)1997年我与一位美国先生结婚,又辗转从加拿大回到美国。在美国虽然已有家,在中秋节之际仍免不了对故土和亲人思念。

中文台这个思乡、思亲、的节目也牵动了我的心,阴晴圆缺不能两全。今年7月、我和丈夫回上海探亲,父亲已高夀93岁、小孙子四个半月,摄得一张全家福照片、“四世同堂”寄上。寄遥中秋节团圆的宿愿。

少壮离户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辛欣几多游子泪,

同堂四世甚感怀。

我灿烂的黎明

作者: 黄治平纽泽西

这是我的故乡,闽江的起点,位于美丽的山城--福建南平。

照片的景色是我二十岁前朝夕相处的地方。小时候,每当我走到我们家住在半山腰的小阳台上时,照片里的景色总是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印在多的心里;我的梦就象闽江的河水,是从这里开始的。

来美十几年了,其间走过了许多的名山,大川;但留在多心灵深处的只有这*“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的故乡山水。它是我心灵的港湾,灿烂的黎明。无论我生活怎样的状况(顺境或逆境),照片里的地方总能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它是我心中的歌,滋润著我的梦;它是我母亲河,永保我有一份赤子情。

思念战友

作者:陈玫 纽约 皇后区

拿著这张泛黄斑驳的相片,我的心回到了36年前,1970年6月4日,我们这一批16,17岁的“知识青年”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哭别了亲友。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在大田里滚了两个多月的泥巴。第一次放一天假,我们最兴奋而期待的就是一起拍张相片寄给家人。记得那天我们5点钟起床,步行40多里才到团部唯一的照相馆,为了题词我们争论了好久,题上豪言壮语觉得太虚伪,写上真心的词句又怕挨斗,最后才由我无奈又无力的写上“边疆……”后面的6点省略号(被相馆去掉)象征我们茫然而无知的前程……。36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来到美国,当年我们一起抡挑重担,想家一起抱头痛哭的战友都渐渐失去联系。人海茫茫不知现在大家可都安好?唯有这张相片在每年的中秋节拿出来看看,思念著我们那纯真,茫然,彷徨的蹉跎岁月。给孩子们讲我们那一代离奇的故事。亲爱的战友们,姐妹们!今晚你们是否也拿著相片互相的思念与祝福呢? 2006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