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价供给侧改革_我国油价调整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拟定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 同时,新方案提出,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政府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降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

新方案提出把2006年确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规定的“当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格高于5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提高到80美元。

这一改革方案的推出目前有两种时间表可供选择:一是2008年年底前,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和燃油税费改革一起启动,最早启动时间为2008年12月1日;二是年底前先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降低成品油价格,于2009年1月1日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即开征燃油消费税。具体如何“拍板”,正在等待国务院高层和相关部门的最后决策。 早在2006年,国家就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调整,并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零售基准价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并允许企业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8%确定具体零售价格。

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再“盯住”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而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再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和合理利润确定价格。但此方案一直未见官方公开表述。

最新调整的方案,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

这一政策思路意味着,未来成品油经营企业将获得一定的定价自主权,同时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将加快,次数将增多。

实质上,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实践中,一直面临着尴尬局面。因为成品油供应体系存在着两个主体,一是民营企业,二是中石油、中石化。后者在政府价格管控下,不能随意调整价格,而前者在供求变化和后者价格管控中,获取了利润空间。

“现在民营销售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当大。”石化专家、北京异构石油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薇对记者分析,目前国内成品油价偏高的情况下,民营加油站一吨能赚2000元左右。

如2008年11月从国外进口的原油约50美元/桶,而国内成品油是按照90美元/桶的价格出售,折合成人民币大概6000多元/吨,而地方炼油厂出厂的成品油价格4000多元/吨。按照2008年规定零售价格上下只能浮动8%,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最多只能降价8%。而民营加油站可以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渠道降价,从中赚得丰厚利润。

“采用最高限价的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一种选择。”上述专家称,实行最高限价,意味着加油站售油,只要不超过最高限价,多低的价格国家不管。

对此,调整方案也给出了相应信息,即提出,成品油经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最高批发价格或最高供应价格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或由供销双方协商确定具体价格。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流通环节费用变化等情况适当调整流通环节差价水平。

“只要不突破最高限价,市场稳定,民众没有意见就可以了,企业出售油价低多少不用政府操心的。”陈薇称,如果有了最高限价,加油站的利润空间将得到有效限制,不会有更大的暴利收益。

据悉,除了调整零售价格标准,成品油价格机制仍遵循2006年石油价格改革方案,即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机制。

虽然这种间接接轨的机制不变,但据了解,政策层面未来可能在调控区间上进行适当调整。

按2008年11月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看,价格部门核算出的零售基准价会被折合成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低硫轻质原油的一种,是美国石油工业的基准原油,已成为世界各地原油产品的重要定价基准之一)价格,当这个折合价格介于18-50美元每桶之间时,国内成品油价将与国际油价同步调整;但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国内成品油价将分别按照另外一套方法进行不等比例的调整。

具体核算是,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平均原油价格+成本+适当的利润率(按200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为5%左右),来确定成品油价格。其中,18~50美元之间按照上述公式计算,50美元以上开始扣减加工环节利润,每上涨1美元扣减1%的利润率,到55美元减为零,55~65美元为零利润。

据悉,调整中的方案还提出,拟将50美元这个临界点调高到80美元。

成品油价格调整涉及面广,利益调整复杂,为此,相关配套措施也是调整方案的重要部分。

据悉,如果按上述机制调整,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相关行业价格联动、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以及石油涨价收入财政调节等四个配套机制都将发挥“配合”作用。 尽管从上述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中,看出了更多的市场灵活性,但该调整思路仍属于局部性调整,市场化改革方向还是长期目标。

“中国成品油形成机制改革走的是渐进性道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牛犁对记者分析,虽然能源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按照市场规律,与国际接轨,但改革路径仍是循序渐进式的。

和牛犁持相同观点的专家认为,在现有管理体制和市场条件下,不能完全放开能源价格包括成品油价格。

“一方面,国家没有石油储备;另一方面,税收比例太小。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调控价格。”陈薇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开,可能会失控。

除此之外,在现有石油管理的垄断体制下,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将可能出现垄断企业联手抬价。这也是学者们担心的问题。

因此,能源价格改革尤其是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最重要的前提是,培育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条件,有足够的市场主体,才能产生合理的竞争价格。

“在没有放开市场主体管制情况下,只调整零售价格基准,是否会导致挤压现有民营企业竞争空间?”上述业内人士分析,在2008年价格机制下,民营经营企业还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如果中石化和中石油企业能够在“最高零售价”下自主选择降价空间,势必会对民营销售企业产生竞争压力。

改变农业以产定销传统思维,主动拥抱市场,转变为以销定产的市场化思维。别说得那么复杂了,举个例子说,饭店挣钱,这个市有一百家就可以满足食客,现在有一千家,过剩了,心力须砍掉那些差的饭店,多余员工自主创业,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的翻板。

买方、卖方,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供给侧就是买方、卖方市场这一侧。需要指出的是,绝大部分的企业、公司都既是卖方,也是买方,相对于整个市场,所有企业、公司都是供给一方,所谓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特色,既讲究市场调节(起决定作用),也讲究宏观调控(计划、辅助作用),目的是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避免非理性投资、产销失衡,淘汰落后产能,引领产业升级。侧,即旁、边的意思。供给,针对需求而言。供给侧即供给一边,供给方面,针对需求一方或一侧而言。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对市场供给一方的结构进行改革。

“供给侧”就是“供给那一方”或者说“供给那一块”的意思,“需求侧”就是“需求那一方”或者说“需求那一块”的意思,那普通老百姓就更容易理解全文了。其实大家在日常交流中都不会说像“供给侧”之类令人费解的话语,只说“供给方面”或“供给那一块”等通俗的话语,国家铺天盖地地宣传已好几年了,但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却一点不懂,也太令人费解了!

没有竞争性,就不是公平的政策,你像烟草公司,没有竞争性,他自己今天说涨价就涨价,不造便宜的香烟,有货源不生产那么多,价钱自然就上涨,如果所有的行业就这样子,不就乱套了。就像我们每个人生活一样,饿了要吃饭,吃什么饭,能吃多少吃多少,吃多了胃不行,吃少了也不行还有点饿,适当就好了,也不饿了胃也不受影响,身体也舒服,天冷了要加件衣服,热了去件衣服,跟着四季变化生活,不然的话要生病吃药治理,那就不舒服了。

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提升相关产业的效益,同时降低他们的杠杆;无论是钢筋水泥煤炭猪肉等行业,产能关闭以后对应的是供给收缩;产品价格上涨;最终的结果是G企为主的相关上游产业效益上升,但同时带来了恶果是供应不足,中下游价格暴涨,最终由中下游加工类企业和终端的老百姓买单;比如钢铁涨价,对应的汽车制造业成本肯定上升;猪肉涨价,大家都懂得;类似思路还有一个FD产地涨价去库存,六个腰包空了还欠了银行钱;地产商有钱了把银行钱还掉,本质上是杠杆转移;背后的政策思路是一样的,制定类似的政策原因你们猜!

个人理解是这样:资本的逐利行为造成只有国企才能做这种不赚钱冤大头的事,但是只有把路修好,未来才能有新的增长点,虽然短期内是看不到任何收益的。特别是这次疫情,城市遭受重闯,但是农村基本没收到疫情蔓延的破坏,说明未来农村还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同时也可以让过剩的劳动力有个蓄水池,缓解城市压力。

一方面,好像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下降,正在往东南亚哪些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地方转移,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国制造的产品优势都是物美价廉,但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这就是为啥有些人去日本抢马桶盖得原因(人家的马桶有体检功能)。供给侧改革简单说就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把。

思考一下,这几年除了我们国家的华为,小米等这些品牌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除此之外好像再也没有了。很多国际品牌都集中在欧美和日本这些国家。通过供给侧改革说不定我们国家也能出现LV,Chanel 等这些国际大牌。

实质就是现有模式什么东西都很容易生产过剩,过剩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模式,建立能不断创造新价值而不易过剩的经济模式,不要动不动就生产过剩了。不要每次都拿房子和油价说事啊,衣食住行全面分析呗。住除了买房还可以租房,上海房产中介从业人员那么多,光靠房产交易早就饿死了,房租才是大头,房租涉及面也会更广一些。行除了油价影响自驾的那一部分人口,大多数还是靠公共交通,各个城市的工资年年涨,公交车票多少年没涨了,油价影响了有车一族但是真的影响了大多数人口吗?

五险一金,多数情况是住房公积金占一半,医保和社保占另一半,公积金以及公积金贷款大家都不用的吗?每次看到这样的回答都是这三件事,油价不随国际油价浮动国企垄断,房价的大部分被国家收走,五险一金给企业巨大负担,看得多了我都在怀疑是不是除了这三条,其他的都挑不出毛病了呢。房价贵,因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好,配套的基础设施又是哪来的钱建设的?

过剩产能除了市场自然淘汰,也没别的办法,带来的附加产品,好的方面,全社会的风险意识会大大增强,什么国企信用、信托刚兑将成为历史;坏的方面就是就业了,其实政府应该出面引导职业教育及再教育的增强了,产业转型升级,没有合适的劳动力,很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的。

1、中国的发展跟韩国不同。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崛起,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日德崛起,现在屹立于世界的美国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之集大成者。那么后起者可曾在前人卓越的地方全面赶超前人呢?那中国在传统的行业中能走多远?

2、中国的发展不在于产能过剩,而在于城镇化进程临近尾声,农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小孩比重较大。原来中国提供的产品基本只有一种:廉价劳动力。原来只要需求侧没问题,中国一直可以提供劳动力。而依靠劳动力从农业往工业转移的道路越走越窄。所以表象是我们产能过剩,实际是我们除了廉价劳动力无法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钢产过剩吗?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进口特种钢?房地产、基建过热吗?说的好像人人有房子村村通通高速似的。

3、改革在于从提供人力到提供人才的改革。人才在于教育和创新,创新在于尝试。很多人理解国家开放二胎是人口红利的消失,我理解是中国教育能力的提升。回到30年前,没有更多的老师、教授,没有更多的大学、实验室,徒增人口何益之有?所以改革不是打补丁,而是循序渐进。

4、立国之初不遗余力建立完整工业体系,通过建化肥厂提供亩产,从而将农业人口转移至工业,再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再不断大学扩招,虽没谈供给侧,但一直在做。其实供给侧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实在也没什么好提的。

5、未来的发展,基础在于教育,成败在于制度。制度必须鼓励创新,鼓励尝试,降低系统风险。梦中的未来,中国或许有30%的人从事着你未曾听过的职业,30年后的世界500强中有大量企业处于你未曾听过的行业。这才是未来,生产点粗钢、汽车、手机只是基础,这些做到极致无非能维持中国10年的发展,我们要在这10年里发展出其他的东西,所以现在要加强教育、鼓励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