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40年代 美金价值

2.1950年的10元美元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3.解放初期美金汇率低的原因

4.中国金银市场开放历程

20世纪40年代 美金价值

1955年金价-1950年金价格

20世纪40年代是指1940年~1949年。

目前查询汇率只支持1950年以后的汇率情况;

1950年~2007年1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

1950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57亿美元;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1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45亿美元;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2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08亿美元;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随物价浮动;

1953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90亿美元;195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4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88亿美元;195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5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80亿美元;195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6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17亿美元;1956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23亿美元;195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8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0.70亿美元;195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1959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为:1.05亿美元;1959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46 元人民币兑换 1美元;

具体时间可以自己进行查询,汇率查询途径:

1.在期货外汇行情软件上附带外汇行情走势;

2.各大财经网站也有外汇报价;

3.通过手机自带的外汇查询工具也可查询汇率情况;

4.手机期货行情软件大多也带有主要货币汇率行情;

注意事项:

汇率是不断变化的,使用时请参考自身所需当日当时汇率,在银行柜台和网银上兑换时依据的是当时的实时报价。

1950年的10元美元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那你还不麻溜的跟他换?猪都自己找上门儿了,你还不宰啊。。。

1950年版的10元,有50,50A,50B,50C,50D和50E这几个年份,然后票面年份换成了1963年。

这堆50年份里相对来说1950E的最少,当时只有B,G,L这三个储备区发行了1950E版10元,别的9个储备区都没有发行。随后就被1963年取代了。

价值的话看品相,一般流通品的50E能值40美元左右全新的100美元左右。别的50年份就没这么值钱了,

其实在当时(也就是50年代)还有一种蓝色库印和编号的十元,这是美元里的白银券,1953年B版的10元白银券比较少,(在年份后边有后缀B就是B版)发行量据克劳斯统计只发行了七十二万张。全新的可以卖1200元左右

解放初期美金汇率低的原因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四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汇率安排(exchangeratearrangement)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 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 “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1972年为1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1.755元人民币。

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4)。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 1984年12月期间,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2.第二阶段(1985~1990)。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 元人民币;同年10月3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 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

3.第三阶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4.第四阶段(1994~2005)。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政府承诺:在2000年之前,将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

事实上,1994年我国已开始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兑换,并已削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中的绝大多数限制,如歧视性货币措施或多重汇率安排已完全废除,而绝大多数经常项目交易的用汇和资金转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后仍保留的经常帐户下非贸易非经营易的汇兑限制;1996年 7月,又消除了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了供汇范围,提高了供汇标准,超过标准的购汇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起初后即可购汇;1996年7月1日,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从而取消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尚存的经常项目汇兑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将不再适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14条第2款所规定的过渡性安排,并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将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此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郭树清指出,根据中美1998年签订的有关协议,中国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因此,如果现在中国选择钉住其它币种或采取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度,不但会违背承诺,还是一种后退。增加汇率弹性是现实的选择。中国现阶段仍将以稳定汇率为主,同时用足每日3‰的汇率浮动区间,使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今后将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调整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政策;进一步完善结汇制度。

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5〕第16号文——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

中国金银市场开放历程

1949-1999年,我国的金银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实行统购统配。2000年,开放白银市场,2002年,开放黄金市场。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严禁金银民间买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倒把走私活动,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金银储备,巩固了人民币的本币地位。

1949-1957年,金价被长期固定在每小两(31.25克)95元人民币的水平。国家对黄金工业投入很少,平均每年只有100多万元。低价格,少投入,是黄金工业只能简单维持,低产量徘徊。1957年国内黄金产量5.541吨,白银产量122吨。其中有色副产品2.948吨,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53.20%。

1957年,总理指示“发展黄金生产,解决外汇急需”。国家在政策、人力、物力、财政等方面支持黄金工业,全国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采金热潮。

1958年时任冶金部部长的王鹤寿在向毛主席,的报告中提出“争取有色金属产量的飞跃,占领有色金属全部领域”的方针,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

1958年以后,各冶炼企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在扩大金银原料来源、提高技术和改进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1958年的黄金产量达到6.89吨,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年产记录。

1960年,组织了著名的“白银大会战”。当年,我国白银产量达到创记录的2048吨,比1959年同期增长了11.38倍。1961年白银产量为1858吨,到1962年下降为611吨,1963年才恢复至正常水平的237吨。

1964年1月,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说,“董老()提倡挖金子,银子是对的,要多挖金子,银子”。

1965年1月,中国黄金矿产公司成立,集中统一管理全国采金业,国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大型金矿。例如山东招远玲珑金矿、河北省金厂峪等。这些金矿的建设为我国黄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全国黄金产量7.824吨,白银产量为265吨。其中有色副产金3.603吨,占46.05%。

1969年6月16日,冶金部军代表签发了《关于撤销中国黄金矿产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被迫撤销了中国黄金矿产公司,原中国黄金矿产公司直属金矿一律下放给各省、区、市管理(秦岭金矿除外)。

1975年开始,时任副总理的王震主抓黄金工业,加强了管理机构。

1975年10月,王震又主持起草了上报的《关于大力发展黄金、白银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黄金工作的领导,增加必要的力量。冶金部拟成立黄金管理局,产金的重点省、市、自治区要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

1976年冶金部黄金管理局。

1977年,黄金年产量首超1911年15吨历史最高水平。

1978年,全国黄金产量19.673吨,其中有色副产金12.286吨,占62.45%,全国白银产量419吨,都是有色副产。

1979年,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中国黄金总公司相继成立。

1981年,冶金部、中国基建工程兵党委联合下发《关于中国黄金总公司、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管理体制的通知》,将冶金部黄金管理局,中国黄金总公司和基建工程兵黄金指挥部统一领导,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

1982年9月,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迈出中国开放金银市场的第一步。

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设立了金银工业领导小组,下设金银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

1983年之后,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和办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白银地质勘探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人民银行配售白银征税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白银经济政策问题的通知》,《白银进口管理暂行办法》等。

198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对全国白银和伴生金的生产实行归口管理,成立了金银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国有色金银生产建设的领导。同时,向国家争取到了有色系统伴生金银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金银开发基金、外汇分成、专项贷款、地勘基金以及免缴部分税种等,使有色的金银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利用白银地勘基金勘探了36个主要银矿床、利用金银专项资金建设了20多个以银为主的矿山、利用金银开发基金和专项贷款进行了417个新建和技改项目,到1997年底独立银矿年生产能力为380吨/年,满足了国内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不需再进口白银。同时白银生产也从过去主要靠铅锌铜锡金等副产变成副产,矿产共存的局面。

1983年,国内白银年产量591吨。

1988年,国家黄金管理局成立,对全国黄金实行勘探、生产一体化管理。

1994年国家取消开发黄金、白银地勘基金,并实行有偿使用。

1994年10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了鑫达金银开发中心,将过去投放给企业的金银开发基金、白银地勘基金、金银外汇分成及有关债权,转由鑫达金银开发中心经营管理。

1995年,黄金年产量突破100吨大关,居世界第六位。

1998年,国内白银年产量达到1299吨。

1999年11月,经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白银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解除白银管制,开放白银市场。

1999年11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了外经贸管第702号《白银出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白银出口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制。

1999年12月28日,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

2000年1月1日,放开白银市场。允许白银生产企业与用银单位产销直接见面,征收17%增值税;取消对白银制品加工、批发、零售业务的许可证管理制度(银币除外),对白银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般商品的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对白银出口实行配额管理。

2000年,我国白银年产量为1569吨;黄金年产量达到175吨,跃居世界第四。

2000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立。

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2000年10月,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有关黄金市场开放的研究报告。同年,中国政府将建立黄金交易市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纲要。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

2001年8月1日,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放开。

2001年9月29日,中国国家黄金集团公司成立。

2001年11月28日,黄金交易所模拟试运行,黄金走过了一条从管制到开放的漫长历程。

2001年11月,中国黄金协会成立。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至此国家废除了持续50年的金银统购统配制度。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有关黄金行业的2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黄金收购许可,黄金制品生产、加工、批发业务审批,黄金供应,黄金制品零售业务核准等4个项目。这些审批项目取消后,世界各地的公司只需在中国当地市场购买黄金,就可以自由在中国投资黄金珠宝生产、批发和零售,而无需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但进出口黄金仍需要申请。

2004年6月,高赛尔金条推出,国内首次出现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与回购的投资型金条;7月中金黄金与其他公司合作分别成立郑州黄金交易中心、大连黄金交易中心。

2004年8月1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AU(T+D)现货延迟交收业务。

2004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BA)上海年会上表示,中国黄金市场应该从以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转变。有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转变,由国内市场向融入国际市场转变。三个转变成为引导近几年我国金银市场发展的主导思想。

2004年10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湖南永兴“中国银都”称号,

2005年1月8日,山东黄金集团宣布出资5000万元成立山东黄金交易中心。

2005年7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工行上海分行联合推出"金行家"业务,这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次推出的面向个人的黄金投资产品。

2005年8月,山东招金黄金集团投资设立的山东招金黄金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2007年9月,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中国黄金市场开放进入新阶段。

2008年,黄金年产量达282吨,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有色黄金产量为53.456吨,占全国黄金总产量比重为18.95%。

2008年,全国白银年总产量猛增至9587吨

2008年,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股份公司、山东招金集团公司、灵宝黄金股份等10家大型企业产金109吨,占黄金行业矿产金产量的46.8%,实现利润85亿元,占全行业的68.5%,保有黄金资源储量3200吨左右,占全国的60%以上。

2008年12月30日,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注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