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4金价格报价_1735最新金价
1.乌铜走银名词解释
乌铜走银名词解释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云南省石屏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工序繁杂,一般要经过炼制乌铜、打坯、刻图案、走银、成型、抛光、焐黑等近20道工序,最终形成一件乌铜走银。
2011年5月23日,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95。
据史料记载,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至今约有近300年历史,为云南省石屏县岳家湾村抗金名将岳飞后裔岳永兄弟特创,历来为岳氏独家经营。
历史渊源
据传石屏一岳姓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所戴金戒指落入所炼铜中,后来发现其所炼铜器乌黑如煤,遂在铜器表面錾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乌铜走银制作方法,在生产制作中,岳家一直奉守着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观念。
衰落阶段
民国时期,岳氏曾在昆明民生街开铺店生产经营出售乌铜走银器皿,至后期,因限于原料不足,生产逐渐萧条,技艺传至岳忠民,因岳忠民无子,只好把技艺传至郎舅苏继承。新中国成立前,由于金价飞涨,原料缺乏,加之制作乌铜走银成本高,价格昂贵,人民生活艰苦,即使有钱人家也无玩赏乌铜走银的雅兴,就这样,乌铜走银产品逐渐萧条,技艺也随之失传。 [3]
重振时段
至20世纪60年代,乌铜走银工艺品几乎销声匿迹,岳家唯一传人岳忠祥老人而今年事已高,欲重振祖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女岳丽娟为让家族的这一绝艺不致被淹没,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下决心重振旗鼓,跟随父亲学习和研究祖传乌铜走银工艺。在其父亲岳忠祥老人的指点下,经过刻苦的钻研和反复的实践,她用特殊的配方冶炼,在铜片上纯手工錾刻出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图案,将银“走”入槽中,制作出了乌铜走银工艺品,终于使祖传的工艺绝处逢生。
制作乌铜走银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主要工具有风箱、熔炉、铁锤(大、小)、钳子、大小不一的錾子(錾刻花纹用)。
工艺流程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一般要经过炼制乌铜、打坯、刻图案、走银、成型、抛光、焐黑等近20道工序。其工艺流程全部用手工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熔炼乌铜
在熔化的铜水中加入黄金及其他金属,熔炼为乌铜。这是一项关键性技术,原料配方最为重要。
(二)熔铸、锻打铜片成型
把熔炼的乌铜流体溶液铸为薄块状,再经手工锻锤至所需要的厚度,按需求剪切并焊接成所制作器皿的基本形状。
(三)刻绘纹饰
在成型的乌铜器皿上用錾子精细刻凿所需表现的图案纹理,刻绘深度依据乌铜片的壁厚而定。据说刻凿后还需在刻痕里涂上一种祖传的“焊药”。
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四)走银
将已熔化的白银溶液浇于乌铜表面所刻绘敏饰的凹槽中,此步骤温度控制非常关键,因为铜与银的熔点极为接近,仅为130度的差异,一旦温度控制不好,走银时乌铜可能同时熔化。这一步也是乌铜走银最关键的技术。
(五)焊接组装、抛光处理
把已制作好的各个部件进行焊接处理,并用砂纸与砂坨作精细的抛光修饰。
(六)器皿变色
在没做变色处理前,器皿的色彩仍为铜本色,器皿变色的方法是,让器皿在手中反复焐,天热,手汗大时,焐半天时间,器皿的红铜色即能变成泛黑的乌铜,否则,需要人工氧化的时间会更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