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2.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3.央行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逾6000亿

油价暴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国际油价下降我不降_央行降息国际油价

你指的是今年年初这个油价暴跌吧?!

这个事情意味着什么?从国家大局来说有三大利好:

首先 国际油价下跌,利好于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原油的依存度非常高,无论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营还是家庭消费等方面,每天的油料消耗量都是惊人的。据美银美林估计,油价每下降10%,中国GDP增速将提高约0.15个百分点。所以,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恢复有利。

再者,因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油价出现大跌,可以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样可对冲一下国内目前居高不下的物价,如果国际油价下跌,势必会拉低我国原油进口和转化成本,导致成品油价格下降,进而传导至各行业消费的方方面面,大幅拉低整体经济运行成本,

最后,国际油价下跌,促进国内消费增长。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原来我们的92汽油价格曾达到过8元/升,现在价格只是五块多,相比较下降了20-30%。当然,进口油价下跌,会使很多行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相关商品价格也会下降,这样有利于刺激国民消费。

当然,国际油价下跌虽然可以拉低国内经济运行成本和消费成本,但是短期对我国能源结构改革还是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国际油价大跌,很多国人都会增加汽车出行次数,除了会增加道路堵塞,而且国内成品油质量不佳,大家都增加汽车出行次数,环境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快速应用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新能源车产业链,正是因为节能减排的大力实施,新能源车保有量稳中有升,这才推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而油价下跌势必会提高人们购买燃油车的兴趣和需求。新能源车的前景不容乐观。

所以呢,综上所述,油价暴跌有好有坏,总体来说利大于弊,经济恢复正常后,油价也会慢慢上升?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供求关系,原油库存,汇率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突发事件与气候状况。

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扩展资料:

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点-50~24℃。

原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接近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原油分类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原油

央行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逾6000亿

昨日晚间,央行“三箭齐发”,宣布实施降息、降准及定向降准措施。这被认为是中国应对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全球金融市场震荡而采取的一揽子组合措施。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降息降准,并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基调仍然是稳健和中性的。预计此次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或超过6000亿元,将对冲此前外汇占款减少所带来的流动性缺口。

同时,央行还宣布放开一年期以上 定期存款 利率 浮动上限。这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仅剩一年期及以下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步已近在眼前。

“双降”稳定国内外市场预期

央行昨日晚间公布,自8月2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 贷款 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4.6%;同时自9月6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额外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

国内外对中国央行上述动作期盼已久,除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外,另一大背景是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出现集体剧烈动荡。对于组合措施出台的考虑,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全球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较大波动,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就经济下行压力而言,虽然二季度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已有企稳迹象,但包括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内的部分专家仍认为,经济筑底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马骏指出,7月份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有所回落、8月份财新PMI初值下降等都显示了一定的下行压力,最近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大幅下跌,可能继续抑制国内通胀率,从而造成对实际利率的上行压力。

央行还明确了此次降息、降准主要目的,是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据央行数据,7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自2011年以来首次回落至6%以下的水平,社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得到缓解,虽然近两个月CPI略有回升,但主要是受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等结构性因素影响。

释放流动性逾6000亿元

在此之前,市场降准预期已经明显升温。

央行发布数据显示,7月末,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下降3080亿元,至26.4万亿元;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下降2491亿元,至28.9万亿元。央行口径与金融机构口径外汇占款均刷新单月最大降幅历史纪录。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央行决定实施2015年以来的第三次降准。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7月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说明实体经济还在筑底过程中,企稳改善的动能不足,因此在目前的政策上要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和推进的力度,而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配合,例如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及基础设施投资配套融资方面,因此降准来释放流动性的必要性很高。”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章俊称。

章俊还表示,从资本外流的角度看,降准将有效对冲资本外流带来的流动性紧缩效应,在目前经济增长疲软要求货币宽松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分析,初步估计本次降准和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规模约为6000亿-7000亿元,加上此前MLF和公开市场操作所净投放的,基本可以对冲外汇占款减少的量。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也认为,此次“双降”有利于改善市场资金面,初步测算释放流动性约7100亿元。

存款利率全面放开条件已成熟

自2013年7月,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这一步。

此次降息后,金融机构的一年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1.75%,金融机构的一年存贷款基准利率均已达到了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昨日央行放开了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而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依然保持此前规定的基准利率1.5倍的浮动上限不变。

对此,央行方面表示,此次继续保留一年期以内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变,体现了按照“先长期、后短期”的基本顺序渐进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思路,也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相一致。从国际经验看,按此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培育和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为最终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业内专家认为,放开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步骤。

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看来,从目前的宏观环境和过去几次市场对利率上限调整的反应来看,我国放开一年期及以下存款利率上限的条件基本成熟。

“利率市场化的深化,有助于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供条件。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更多着眼于强化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培育市场可接受的基准利率,疏通利率传导机制。”马骏称。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也认为,此次央行结合利率调整完全取消了一年期以上存款的利率上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接近最终目标,预计今年内将完全放开存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