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汽油多少钱一升-意大利和中国油价
1.2012意大利简介
2. 世界油气资源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3.各国的汽车都有什么优缺点
4.中国GDP还有多少年能超过日本和美国
5.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2012意大利简介
意大利经济概况
2004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强劲增长的势头,以中国为首的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继续充满着旺盛的活力,而美国继续扮演着世界经济的头号“发动机”角色,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经济形势。欧洲大陆的表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摆脱了持续3年的低迷后,欧元区经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增长,由于高油价和欧元升值的双重打击,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只能在夹缝中缓慢前行。而对于意大利来说,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1.1%的增长,虽然高于2003年0.3%的增长率,但低于政府年初1.9%的预期,也低于欧元区1.8%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低于德、法两国的增长幅度,相形之下有些黯然失色。
一、 内需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2004年意大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0523.08亿欧元(以199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如果根据年实际工作日修正后计算,其增长率只有1.1%,这是意大利在去年跌入0.3%增长的低谷之后,在高油价和强势欧元困难局面下,国民经济实现了止跌回升。其他主要西方工业国家的GDP增长率情况分别为:美国4.4%,英国3.0%,法国2.5%,德国1.6%。
其他主要年度经济指标如下(均以 199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货物与服务的进口(FOB)总额2974.7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2.5%。货物与服务的出口(FOB)总额3017.50 亿欧元,增长3.2%。国内消费总额8268.89亿欧元,增长0.9%,其中家庭消费额6338.15亿欧元,增长1.0%;公共行政开支额 1878.30亿欧元,增长0.6%;私有机构开支额52.45亿欧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62.67亿欧元,增长2.1%。
从行业分,2004年意大利增长较多的主要有农林渔业(+10.8%)、建筑业(+2.7%),服务行业也增长了1.2%,而工业生产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0.1%)。固定资产投资上升主要是由建筑业投资(+3.1%)和机械设备采购(+2.7%)所拉动,而汽车行业的投资下降了2.9%。内需拉动 GDP增长达到1.1%,成为其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口对GDP的增长只贡献了0.2个百分点。
二、 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持续攀升
2004年意大利的财政赤字为408.77亿欧元,较上年增加了31.25亿欧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9%升至3.0%,已经触及欧盟规定的3%的警戒线。公共债务有所上升,由上年的13830.88亿欧元上升到14299.17亿欧元。但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 106.3%下降到105.8%。国家雇员的工资成本增长3.0%,公共行政开支增加2.8%,而2003年该两项指标分别增长5.3%、5.9%。
三、 就业上升,失业率降低
鉴于意大利国家统计局迄今还未公布2004全年度劳动力市场报告,只能从2004年前3个季度的形势来看,意大利共增加了16.2万个工作岗位,就业率提高了0.7%;失业率也由上年同期的8.7%下降到7.4%,低于欧元区国家平均水平,延续了意大利自1998年以来失业率一直保持下降的良好势头。
一、二、三季度意大利就业增长率分别为1.1%、0.7%、0.4%,正好与意大利年度经济形势走势相吻合,虽然四季度就业数据尚未公布,但是根据已经公布的其它经济指标,可以肯定不会好于前三个季度。
四、 工业生产继续下滑,前景不容乐观
2004年意大利工业产值同比上升0.7%,但如果考虑年度实际工作天数的因素,这一指标则为-0.4%,只有能源生产增长1.2%,半成品生产增长率为0,而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则分别下降了1.3%和1.0%。从行业看,生产增长较快的主要有造纸、印刷、出版业(+5.4%),木材及加工(+2.8%),水、电、煤气(+2.1%)。下降较大的是皮革和制鞋业(-12.2%),电力设备和精密机械(-4.4%),服装纺织品(- 3.7%)。
一到四季度的工业产值相对上一年根据其实际工作日修正后的增长率分别为-0.2%、+1.4%、-0.7%、-2.2%,而相对前一季度其增长率则分别为-0.4%、+0.2%、-0.5%、-1.4%。从其发展趋势看,在连续2年走低之后,意大利工业生产很难短期内恢复增长。
五、 外贸进出口回升,12年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
2004年意大利货物进出口贸易出现了良好的回升势头。年出口总额为2756.11亿欧元,同比上升5.7%,其中对非欧盟国家出口额为 1143.34亿欧元,上升9.5%;对欧盟国家出口额为1612.56亿欧元,上升3.2%。年进口总额为2760.04亿欧元,上升7.0%,其中对非欧盟国家进口额为1130.78亿欧元,上升11.5%;对欧盟国家进口额为1629.35亿欧元,上升4.1%。
2004年意大利进出口出现近12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逆差额为3.93亿欧元。且全部来自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贸易,与非欧盟国家的贸易则为12.56亿欧元顺差。按行业划分,贸易顺差较多的行业有机械设备(362.92亿欧元)、服装纺织品(114.75亿欧元)及家具(73.66亿欧元);逆差严重的是能源性矿产(-290.91亿欧元)、精密机电设备(-114.57亿欧元)、人工合成化纤品(-108.11亿欧元)。按国家划分,逆差较大国家有德国(- 119.01亿欧元)、荷兰(-97.69亿欧元)、中国(-73.83亿欧元)、比利时(-52.91亿欧元)、俄罗斯(-47.24亿欧元);主要的顺差国依次为美国(123.76亿欧元)、英国(72.86亿欧元)、西班牙(71.77亿欧元)、希腊(46.61亿欧元)、法国(39.87亿欧元)。
意大利2004年主要出口产品为依次为:机械设备(571.41亿欧元)、交通工具(313.49亿欧元)、人工合成化纤品(271.09亿欧元)、金属及其制品(268.58亿欧元)、服装纺织品(258.90亿欧元)、精密机电设备(254.34亿欧元)。主要进口产品有:交通工具(398.34亿欧元)、人工合成化纤品(379.21亿欧元)、精密机电设备(368.90亿欧元)、能源性矿产(293.75亿欧元)、金属及其制品(292.02亿欧元)、机械设备(208.51亿欧元)。
意大利主要的出口国按其份额排名为德国(14.1%)、法国(12.5%)、美国(8.3%)、英国和西班牙(均为7.1%)。其进口国排名为德国(18.1%)、法国(11.4%)、荷兰(5.8%)、英国(4.8%)、西班牙(4.8%)、比利时(4.3%)、美国(3.9%)、中国(3.6%)、俄罗斯(3.1%)。
2004年意大利与中国的贸易额为162.71亿欧元,其中出口44.44亿欧元(FOB价值统计),同比增长15.4%;从中国进口 118.27亿欧元,同比增长23.8%(CIF价值统计)。贸易逆差73.83亿欧元,紧随在德国、荷兰之后,居欧盟第三位。意大利从中国的进口稳步增长,由2003年占其进口总量的3.2%上升到2004年的3.6%,中国已成为其第八大进口国。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在欧盟外国家仅低于美国、土耳其、俄罗斯,排在第4位。
六、 通货膨胀率下降
2004年意大利通货膨胀率为2.2%,比2003年的2.7%低了0.5个百分点。它由两部分构成:其中2003年通货膨胀对2004年的拉动影响达到0.9%,而2004年本身的通货膨胀率为1.3%。通货膨胀率下降主要得益于食品(从2003年的3.1%下降到2004年的2.2%)、服装和鞋(2003年3.0%、2004年2.3%)、住房(2003年3.3%、2004年2.0%)、通讯产品(2003年-1.7%、2004年- 6.4%)等价格的下降。2004年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为交通运输(2003年2.5%、2004年3.1%)、酒精饮料和烟草(2003年6.9%、 2004年8.0%),其通货膨胀率均高于年度平均值,原因主要是燃油和烟草的价格上涨幅度很大。
从类别上看,2004年服务行业仍然保持较高的通胀率(2003年3.2%、2004年3.1%);而货物价格的通货膨胀率下降较多(2003年2.2%、2004年1.7%),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有非加工食品(2003年4.2%、2004年2.0%)、耐用消费品(2003年0.8%、2004年-1.3%)。耐用消费品价格的下降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得生产成本下降,二是其大部分都是进口产品,欧元升值使得进口价格下降。
七、 2005年意大利经济形势展望
2005年意大利的经济形势可谓是开局不利,据意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1月份意大利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1.2%(根据实际工作日修正后计算),相对上月下降了1.2%。事实上,2004年意大利从年初开始刚刚好转的势头到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显示出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难怪一些经济学家忧心忡忡,担心意大利在刚刚见到复苏的曙光又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之中。
意大利国家经济分析研究所(ISAE)2月份公布了2005 年度的GDP增长为1.5%的预测,尽管这一预测已非常谨慎,但许多经济学家仍然对此抱怀疑的态度。目前的高油价和强势欧元,使得这一前景蒙上阴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估算:石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欧元区的GDP将下降0.3个百分点,这对能源及电力资源依赖进口的意大利影响尤甚。同时由于油价居高不下,欧洲央行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对欧元汇价持续走高采取不干预政策,极大影响了欧元区国家产品的竞争力。
从出口方面看,2004年下半年意大利对非欧盟国家出口增长减慢,四季度出口下降了2.6%,欧元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逐渐凸现,这一趋势估计在今年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从消费方面看,意大利政府实行的减税政策普通民众受惠并不多,虽然失业率有所降低,这是政府采取鼓励临时用工、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定期劳动合同政策激活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果,提高了就业率,但是在统计上也存在虚高的泡沫成分,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广大民众收入及购买力并未得到实质的提高,同时由于目前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市场不旺,消费者信心不足。此外政府对高科技和基础研究投入不够,缺乏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无法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投资方面看,首先是其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从2001-2003年,意大利引进外资额分别为166.18亿欧元、154.55亿欧元、 145.44亿欧元,2004上半年引进外资同比又下降了24.8%,呈逐年下降趋势,这是欧元升值、劳动力成本升高促使外国投资者调整投资方向的结果;由于新入盟的东欧国家和亚洲新兴国家的市场吸引力,也加剧了内资的流失;加上3003年帕玛拉特丑闻,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央行规定各国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意大利政府已无法采用长期赖以发展经济的高赤字预算、高国家投资的政策。
为了挽回近年来经济连续滑坡的颓势,意大利政府推出了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减税政策,旨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刺激投资。由于该两项政策涉及广大民众利益,提出之初就引起巨大争议,目前养老金制度改革阻力重重,即使能够实施,也要到2008年以后才见效果,远水难解近渴。同时减税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刺激投资、从而进入以投资推动生产、生产促进就业、就业拉动消费的良性循环。在目前内外交困情势下,意大利政府可谓捉襟见肘,难以拿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良方。从乐观方面估计,2005年意大利经济仍将延续目前缓慢增长的局面,而油价和欧元汇率的走向仍将是的变数。
地理意大利共和国的大部分国土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属地中海国家。三面环海,领土面积为301,31公里,海岸线全长7000多公里,从行政地理位置上来看,北部同法国、瑞士、奥地利及斯洛文尼亚等国接壤,边境线全长大约为1900公里,其余的领土边界均为海域。
意大利的幅员虽然并不十分辽阔,但各种岩层的结构复杂,而且差异很大,地形结构复杂多样。除了大陆部分以外,还有20多个岛屿,其中,的是西西里岛和撒丁岛。这种较特殊的地理结构使这个国家的边界线拉得很长,南北最长距离为1290公里,东西最长距离为240公里,最短为50公里。
意大利领土面积的23%为平原地带,35%为山地,42%为丘陵地带。意大利的平原是位于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波河平原。意大利的森林覆盖面积大约为21.1%,共计64,000平方公里。
意大利的河流特征与其地形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意大利境内共有几十条河流,其中的是波河,全长652公里,其它主要河流还有阿迪杰、皮亚伟、阿尔诺及台伯河。意大利的河流由于流量有限,而且随季节的变化很大,很少用于航运。
意大利拥有数千个大小不同,起源不同的自然和人造盆地,为此,湖泊颇多,其中最的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马杰雷湖,面积的是加尔达湖和最深的科莫湖。这些湖泊风景秀丽,气候益人,是的疗养和旅游胜地。
意大利目前仅有略多于五分之一的地区有森林覆盖,约为64,000平方公里。按照植物的分类,意大利兼有地中海及中欧地区的植物种类,由于地形、地貌及海拔高度的影响,出现了许多种类繁多的植物,当然,气候因素对植物的影响非常大。自然资源以汞、天然气、大理石、硫磺蕴藏量较多,此外,还有铝土矿、铅、锌、石油及少量的煤和铁矿等。
人口5768万(1999年),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意大利民族概况
全国绝大多数是意大利人。少数民族有法兰西人(西北部)、加泰隆人(撒丁岛)、弗留利人(东北部)、拉丁人和罗马人(北部的南蒂罗尔地区)。
意大利的公众假期概况
意大利节日之多,在欧洲国家中。大部分是宗教及民间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有主显节(1月6日)、狂欢节(复活节前40天)、复活节(3月22日至4 月25日之间)、解放日(4月25日)、国庆节(6月2日)、八月节(8月15日)、万圣节(亦称人节,11月1日)、圣诞节(12月25日)。
意大利风俗概况
意大利人热情好客,也很随便,但时间观念不强,常常失约或晚点在意大利进餐时,意大利人的习惯是男女分开就座。进餐顺序一般来讲,是先上冷盘,接着是第一道,有面食、汤、米饭或其它主食;第二道有鱼、肉等,然后是甜食或水果、冰淇淋等,最后是咖啡。
用餐时要注意礼节,不要一次要的太多吃不下。在用餐过程中,不要把刀叉弄的叮铛作响,在吃面条时,用叉子将面条卷起来往嘴里送,不可用嘴吸,尤其是在用汤时,不要发出响声。每道菜用完后,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里,表示这道菜已用完,即使有剩的,服务员也会撤走盘子。
意大利人喜欢喝酒,而且很讲究。一般在吃饭前喝开胃酒,席间视菜定酒,吃鱼时喝白葡萄酒,吃肉时用红葡萄酒,席间还可以喝啤酒、水等。饭后饮少量烈性酒,可加冰块。意大利人很少酗酒,席间也没有劝酒的习惯,随意。
应邀到朋友家作客时,特别是逢年过节,应给主人带点礼品或纪念品。礼品的包装要讲究。收到礼品后,主人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并说一些客套或感谢的话。另外,到意大利人家作客,不要早到,稍晚点为好。
意大利的气候概况
意大利气候可分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大类。大部分地区,包括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属地中海气候,且有明显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1月份平均温度在10度左右,7月份平均温度在24-26度之间。南北气温夏季一般相差无几,但冬季相差较大。
意大利的首都概况
罗马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海拔20米,座落在台伯河畔,占地面积1507平方公里,人口378.2万,它是世界的历史、文化古城,也是意大利的城市。该地区属丘陵地带,台伯河流经本市。该城历史悠久,有近3000年的历史,于公元前753年建立,古罗马的发祥地。公元一世纪为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罗马现在城市的建筑规模基本上是1861意大利统一后建成的。当时以圆柱广场为中心扩建罗马,称之为罗马老区,古城外有一个叫“新罗马”的新城区。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罗马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八大古建筑之一的斗兽场,古罗马废墟、少女喷泉、万神庙、天使古堡和威尼斯广场等。加上罗马是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交通十分方便,旅游事业非常的发达。
工业以食品、服装、电子、通讯、建筑、医药和出版等为主。旅游业及服务行业在本地区的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罗马是政府各行政部门、银行、旅游、保险、科研机构及大财团的所在地。
意大利的主要城市概况
意大利的主要城市有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那波里、都灵、热那亚、威尼斯等。
米兰(MILANO)
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地处意大利北部波河流域中心地带,海拔122米,伦巴第大区首府,人口372.8万,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来,米兰是连接地中海及中欧的主要交通枢纽,是意大利工商业及金融业的中心。米兰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其工业产值占意大利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主要工业有冶金、化工、机械、飞机制造、汽车、摩托车、电机及铁路等,轻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丝绸在欧洲占很重要的位置。还有许多大的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大财团及意大利的股票、证券交易所和米兰博览会。
米兰历史悠久,于公元前400年建立。早在公元前196年,该城就是意大利北部的工商业中心。公元十世纪中叶发展迅速。从公元292年开始,成为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1535年以后,米兰曾先后被西班牙、奥地利和拿破仑统治。1848年爆发了历有名的反对奥地利外族统治的起义,于1860年摆脱奥地利的统治后并入意大利。
米兰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同时也蕴藏着大量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及古迹。主要名胜古迹有杜奥莫大教堂,维多利亚埃玛努埃莱二世长廊,斯卡拉歌剧院、斯福尔扎城堡、圣玛丽亚.德拉格拉奇教堂,在附近的修道院内珍藏着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及和平门等。
佛罗伦萨(FIRENZE)
该城市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古城,托斯卡纳大区首府,位于阿尔诺河两岸的盆地之中,四面环山。它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一座文化及艺术古城吸引大量游客。人口95.1万。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特鲁里亚时代,后来被罗马人占领,公元前一世纪,凯撒大帝将该城命名为佛罗伦蒂亚。1115年成为独立的城邦。15世纪梅迪契家族统治该城,进入强盛时期。1530年查理5世创建了佛罗伦萨公国,并于1569年改为托斯卡纳大公国。在意大利统一时期,曾一度是意大利王国首都(1865- 1871)。
十五世纪是该城的辉煌时期,文苑万紫千红。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如诗人但丁、作家薄加丘、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乔托、波蒂切利、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及雕塑家米凯朗杰罗等都留下了不朽的著作。现在在该城有“乌菲齐画廊”、“比蒂宫”、“学院画廊”、“国家博物馆”等,展出无数件艺术珍品。因此,佛罗伦萨被称之为欧洲的艺术明珠。
该城除了旅游事业相当发达之外,服务业是也是它的主要经济来源。它也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商业城市,以工艺品而闻名,尤其是金银首饰。主要工业有纺织、服装、重型机械、精密仪器、化工及医药等。
那波里(NAPOLI)
那波里是坎帕尼亚大区首府,意大利的第三大城市,濒临那不勒斯海湾,海拔17米,人口311.1万人口。该城风光绮丽,是地中海最的风景胜地之一。
该城早在公元前6-5世纪就是希腊的殖民地,在公元前4世纪回到罗马帝国手中。罗马帝国灭亡后,它被哥特人所统治,后又被拜占庭帝国占领,直到1266年才成为那不勒斯王国的首都。后又经西西里和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波旁王朝从1743年开始统治一直到意大利统一。
商业是该城的主要经济来源,那不勒斯港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意大利南方发展较快的工业城市,主要集中在市郊,重要工业有金属加工、机械、化学、造船、食品、建材及纺织服装,制革及制鞋工业发展显著。旅游业十分可观,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都灵(TORINO)
皮埃蒙特大区首府。这座意大利最重要的工业、商业及文化都市座落在波河的左岸,海拔239米,人口230万。都灵是一座历史名城,最早是加利塔乌里尼的中心,是罗马的一座城市,后来成为伦巴底公国的首府。于1713年成为撒丁王国的首都,1865年又成为意大利王国的首都。该城拥有大量的古迹及历史建筑。最的有中世纪的玛达马宫,建于13、14世纪的城堡等。都灵市工业发达,与米兰、热那亚构成了意大利工业三角地带。意大利的私营企业菲亚特汽车制造厂就设在都灵,整个城市的经济在它的带动下不断发展。
文化机构:都灵大学,理工学院,博物馆,画廊,伽利略国家电子研究院等。
热那亚(GENOVA)
位于意大利北部热那亚海湾,该城是利古里亚大区的首府,是一座的海港城市,也是意大利的第一大港,现有人口92.7万。海运业务是该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运输及保险业非常发达。另外,还有石油化工、钢铁、冶金、食品及造船业。
热那亚始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2—16世纪逐渐发展,直到19世纪才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它曾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区,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落入拜占庭手中,后来又相继被伦巴底和法兰克人所占领。由于它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曾一度是法国和西班牙争夺的对象,于1528年重新获得独立,1815 年热那亚和整个地区归并撒丁王国。
该城也有许多名胜古迹,主要有主座大教堂、圣马利亚教堂、圣乔治宫、罗索宫、斯皮拉诺宫及伟大航海家哥伦布故居和博物馆。
主要活动有:国际船业展览会,国际旅游产品展览会,葡萄酒及烈性酒展览会,欧洲植树节,海上赛船会,国际帆船大赛,赛马及举办哥伦布庆祝活动等。
威尼斯(VENEZIA)
威尼斯是闻名于世的水上之城,有“水都”之称,是威尼托大区的首府,共有人口81.6万。是世界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乡。
这座被称为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滨,坐落在118个小岛上,由177条大小河道和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把城市的各部连在一起。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除了较普通的轮船、汽船之外,海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有人穿着传统服饰划着一种奇特的小船,那就是有名的“贡多拉”。
该城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当时为了躲避蛮族人的入侵,而离开大陆来到这里。从十世纪开始发展,十五世纪为全盛时期,一度成为意大利最富大的海上“共和国”。威尼斯商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三洲。于十六世纪哥仑布发现新大陆后,才开始逐渐衰落。1797年被奥匈帝国吞并,后由拿破仑统治。1848年爆发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起义,于1849年取得胜利,并于1866年重新合并于意大利王国。
该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旅游业和服务业,有传统的玻璃吹制及花边制作手工业,人造水晶工艺品很有名。圣马可广场是市中心,拿破仑把它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广场上坐落着富丽堂皇的王宫、罗马—拜占庭式的圣马可大教堂。另外还有一座高98.6米,宽12米的大钟楼,原建筑于1902年倒塌,这是仿一千年前原建筑重建的。
世界油气资源供给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迫于美国的压力,欧佩克国家增加了石油产量,使得世界石油供应基本保持稳中有升。中东地区、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另外美洲地区的加拿大、巴西、墨西哥,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的利比亚的石油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增产状况不会持续太久,未来决定世界油气供应的还是欧佩克国家。随着人类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因此世界各国天然气的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需求量也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
一、世界油气资源供给现状
1.石油产量
据统计(图4-3),2002年全球石油产量为330213.5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产量333733.5万吨减少了1.05%,其中欧佩克2002年的产量为126175.0万吨(估计值),比2001年的135170.0万吨下降了6.65%,其中中东地区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97643.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04285.5万吨下降了6.37%。西半球2000年产量估计值为8557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85313.5万吨增长了0.30%。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产量估计值为45692.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42109.5万吨增长了8.51%。亚太地区2002年的产量估计值为36884.0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6563.5万吨增长了0.88%。非洲地区2002年的估计产量为34087.5万吨,比2001年的实际产量34506.5万吨减少了1.21%。西欧地区2002年的产量为30335.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30954.5万吨减少了1.99%(梁刚,2003)。
图4-3 2002年世界各地区石油产量(单位:万吨)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东欧和独联体地区是世界上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其中俄罗斯产量已由2001年的第二位变为居世界第一位,沙特阿拉伯由2001年的第一位变为居世界石油产量的第二位(见表4-4)。200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约为3.4亿吨,出口2亿吨。俄罗斯石油的主要出口方向是西欧、美国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欧佩克考虑是否减产、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时,俄罗斯总是开足马力生产。俄罗斯增加石油出口,弥补了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不足,稳定了油价。但是俄罗斯跻身于世界产油国行列之首,企图在世界石油市场攫取更多的份额的态势,使欧佩克处于两难处境:继续实行减产保价政策,会失去世界石油市场份额,不减产则难以维持其理想油价。因此,欧佩克想独自左右油价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
表4-4 2002年底世界前25位主要国家石油产量和剩余探明可采储量
续表
(据梁刚,2003)
2.天然气产量
据统计,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产量为24981.15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总产量增长了0.72%。就各大区而言,美洲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产区,2002年底产量达9265.45亿立方米,比2001年底下降了0.15%;其次是东欧和前苏联,2002年底的产量为7160.07亿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1.49%。除非洲和美洲外(非洲的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4.78%,美洲的产量仅比上年减少0.15%),世界各地区的天然气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反映出世界各国加快天然气开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2002年底居世界天然气产量前六位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和挪威。2002年世界各大区天然气产量见图4-4,世界前25位天然气生产国的产量见表4-4。由于天然气是比石油和其他能源更为清洁的能源,而且其燃烧后产生的热量也非常高,所以其消费量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除发电、工业燃料、化工和民用外,也正在向交通动力方面发展,并将部分替代石油。而且天然气是增长最快的能源,需求量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图4-4 2002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产量(单位:亿立方米)
二、世界油气资源供需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资源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世界石油供应状况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增加了十几倍。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这段时间,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变化不大,净增量非常小,远远低于每年的开采量(图4-5)。
图4-5 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变化
(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0)
近年来,通过采用更有效的勘探开发技术,应用提高采收率方法,越来越多的产油国的石油部门对外国投资开放,石油行业大多对其长期满足世界需求的能力表示相当乐观。但是随着油气的消费增加和石油勘探成本的增加,近年来石油的新增探明储量的速度已不能满足石油开采速度,石油的储采比在逐年降低,其接替率越来越小,这说明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继续超过其供应的增长,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如果世界对石油的消费量继续持续增长,其价格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越来越高。据HIS能源集团估算,2000年“新油气田出探井”(NFW)的数量增加了31%,达到了826口,而新发现的石油储量却减少了10%,为143亿桶。HIS能源集团的报告指出,1991~2000年世界年平均产油量从6850万桶/日增加到了7360万桶/日,而同期剩余石油储量却减少了9%(从1991年的12070亿桶下降到2000年的11000亿桶),世界石油储采比从48(年)降至42年。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可采储量可以继续开采约86年。
但是,2002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比2001年增加254.44亿吨,主要是因为采用新工艺将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使油砂利用更具竞争力,因此加拿大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由于安哥拉在深海及超深海区众多的石油发现,预计该国石油产量到2007年时将跃升至200万桶/日。随着深海石油项目的不断开发,预计安哥拉石油产量将由目前的90万桶/日翻番至2007~2008年的200万桶/日,加上最近在超深海域又获得石油发现,到2010年安哥拉石油生产能力可超过250万桶/日。据全球能源研究中心(CGES)研究表明,由于国际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公司、BP公司、道达尔公司纷纷投资安哥拉海域深水项目,2003年安哥拉海域钻井作业异常繁荣,也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2002年底安哥拉已成为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之后的非洲第三大产油国,产量已超过埃及和阿尔及利亚,预计到2006年其石油产量将超过利比亚。
(2)世界石油需求状况
BP《2003年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指出,2002年全球能源消费比上年增加2.6%,快于近10年平均1.4%的增长速度;世界石油生产能力超过需求;世界石油供应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虽然有伊拉克战争以及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供应中断,但是石油生产国依然能够满足消费国的需求,消费国无需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伊拉克战争期间,欧佩克利用它的近400万桶/日的剩余生产能力来保证市场供应。2002年全球石油需求仅比上年增加29万桶/日,为7570万桶/日。需求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2002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加了5.8%(33.2万桶/日)。全球石油供应为739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0.7%(41.5万桶/日)。其中,欧佩克石油产量为2820万桶/日,比2001年减少了6.4%(187万桶/日)。非欧佩克石油产量比2001年增加了145万桶/日,增加产量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增加64万桶/日)、哈萨克斯坦(15万桶/日)、加拿大(17万桶/日)、安哥拉(16万桶/日)和巴西(16万桶/日)。在过去的3年里,来自俄罗斯、里海、大西洋深水盆地以及加拿大的石油产量合计已增加了330万桶/日(增长了26.5%),到2007年还可能再增加500万桶/日。
(3)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机构(IEA)在近日发布的最新的油品市场报告中,预测了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情况。据估计,2004年全球市场对油品的需求将增加100万桶/天,而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及欧佩克国家天然气液体产品(NGL)的增长为174万桶/天。IEA预测,在一些经济增长较为显著的地区2004年油品需求增长将比较强劲。2004年美国经济将出现较大程度的恢复,同时将带动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2004年美国新增油品需求将达到34万桶/天,占据全球油品需求增长的三分之一。2001年美国石油净进口量(包括原油和成品油)占石油总需求量的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8%。成品油进口量占石油进口量的比例将从2001年的15%增加到2025年的34%。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中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中国需进口的原油分别为1亿吨、1.3亿吨和1.6亿吨。
虽然IEA预测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将与今年相同,但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增长受到了一些日常因素的影响,如日本核电站的停运使得日本的石油需求出现快速上升,美国天然气价格的高涨使部分使用天然气的用户改而用石油,伊拉克战争使得非经合组织国家提前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等,这些异常的因素都促使2003年全球油品需求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IEA对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的预测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全球气候恢复正常、全球经济出现阶段性恢复、较低的原油和天然气平均价格、日本核电反应器投入运行等。因此,在剔除了2003年的几个异常因素影响外,2004年全球油品市场需求增长从油品市场内在的运行机制来说显得更为强劲。2004年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石油出口的增长要比全球油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多出70万桶/天,这就要求欧佩克国家在2004年继续削减石油产量,这将是欧佩克连续第五年对石油产量进行削减。据预测,2004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在今年增加111万桶/天的基础上继续增加132万桶/天,其中一些成熟的石油开采区,如北海、俄罗斯和北美将继续通过增加钻井数和运用新技术小幅增加石油产量,而美国的墨西哥海湾、北海、拉美和西非的深水油气产量在2004年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2.世界天然气供需状况和发展趋势
(1)天然气供应状况
2000年世界天然气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了8.6%,达5262.7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为3893.1亿立方米,液化气(以下简称LNG)出口量为369.6亿立方米。2000年世界管道天然气的5大出口国是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荷兰和阿尔及利亚,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90.7%。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占世界管道气出口量的33.5%。5大进口国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荷兰,2000年其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70.9%。2000年LNG出口量比1999年增长10.3%。世界5大LNG出口国是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卡塔尔和澳大利亚,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78.3%。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LNG出口国,占世界LNG总出口量的78.3%。LNG的主要进口国是日本、韩国和法国。2002年世界天然气总出口量为5813.4亿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出口量达4313.5亿立方米,LNG出口量达1499.9亿立方米(刘增洁,2002)。
另据上海天然气项目筹备组提供的世界LNG供需状况表明:截至1999年,世界LNG出口国主要有11个,天然气的液化能力为1490亿立方米/年,约11040万吨。亚太地区4个LNG出口国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文莱;非洲和中东地区5个LNG出口国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布扎比和卡塔尔,其余2个LNG出口国是美国和特立尼达-多巴哥。特立尼达-多巴哥和尼日利亚于1999年加入LNG出口国行列。1999年,特立尼达-多巴哥的大西洋LNG公司向美国和西班牙共出口了20.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尼日利亚的LNG公司向欧洲供应了7.4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年6月,卡塔尔的第二个天然气液化厂(拉斯拉凡LNG工厂)投入生产,1999年卡塔尔共出口了8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占世界LNG贸易量的6.5%,其他主要的LNG出口国所占的份额分别是印尼占31.2%,阿尔及利亚占20.7%,马来西亚占16.5%。
天然气的产地主要在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在未来的油气供应地中,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和美洲地区处于首要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地缘战略意义。
(2)天然气需求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管道进口国。随着经济大发展,美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世界上LNG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少数几个国家。亚洲地区LNG进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欧洲LNG的进口国主要是法国、土耳其、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另加上美国,共九个LNG进口国。世界上列在前三位的LNG进口大国分别是日本、韩国和法国。1999年的进口份额分别占世界LNG出口总量的55.8%、14.1%和8.3%。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台湾省LNG进口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1999年中国台湾省LNG进口比例增加到4.3%。(刘增洁,2002)
1999年,亚洲的LNG进口量比去年增加了62亿立方米,达922亿立方米,从而显示出日本尤其是韩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这两国的LNG进口量分别比去年上升4.4%和22.4%,美国的LNG进口量也几乎比去年翻一倍,达46亿立方米。尽管美国LNG的进口量有所增加,但国内总的天然气消费中LNG所占比例不大,预计以后十年美国LNG进口量不会有大的增加。
亚洲地区部分国家正在筹划LNG项目。新加坡正考虑进口LNG,计划投资5亿美元建设LNG接收终端,使能源来源多样化;泰国与阿曼签订了LNG购买合同,要求2003年开始供应天然气;印度正计划在沿海地区建设十二个LNG接收终端,把天然气作为发电厂长期使用的燃料。尽管印度目前的化肥用气是天然气主要需求之一,但天然气发电将成为天然气消费的主要领域;中国也已决定在东南沿海地区适量引进LNG,并明确先在广东省进行试点,LNG接收终端计划建于珠江口海岸深圳市大鹏湾内的秤头角镇,分两期建设,一期LNG进口量为300万吨/年,两期增加200万吨/年,总进口规模达到500万吨/年。
2002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加了2.8%,美国增加了3.9%,亚太非经合组织国家增加了7%。天然气消费的增长超过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长,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24%,与煤炭相当。
(3)发展趋势
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各国都积极鼓励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为天然气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机会。同时为应付国际油价波动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增大。据EIA等分析,世界各地区在2010年对天然气的需求有较大增长(图4-6)。未来天然气主要消费国为美国、中国。
图4-6 2010年世界各地区天然气需求情况(单位:亿立方英尺)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阿瑟德里特公司(ADL)CIS:独联体
1)美国:根据美国能源部信息局预测,到2025年美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增长54%,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供应将日益依靠国内新的大型天然气建设项目。美国国内天然气增加供应将主要依靠两种资源:一种是非传统储备(致密砂层、煤层甲烷和页岩等),另一种是阿拉斯加管输天然气(供应其它48个州)。非传统天然气总产量将从2001年的5.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9.5万亿立方英尺,同时阿拉斯加天然气产量将从0.4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6万亿立方英尺。美国天然气进口量将从2001年的3.6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5年的7.8万亿立方英尺。
2)亚太地区:到2010年,预计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3110亿立方英尺。因中国和印度显示出较大的天然气市场,2010年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是1999年的两倍以上。2000年到2010年间,预计亚太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量分别是:2000年为310亿立方英尺,2005年为450亿立方英尺,2010年为580亿立方英尺。今后10年,在上海等地区能源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会很大。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为1.25亿吨油当量左右。据此预测的天然气需求量与本国今后潜在的、可生产的天然气产量相比还有缺口(图4-7)。这部分的缺口,需要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弥补。
图4-7 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状况和潜力
据产业预测、阿瑟德里特公司(ADL)等
各国的汽车都有什么优缺点
美国车:美国人讲究豪华舒适、所以他们的车非常宽敞、空间大,坐着确实舒服,不过美国车最为人诟病就是其高油耗问题,因为美国人以前享受低油价惯了,不考虑节油的问题,所以他们造出的车无不是油老虎,这种忽视节油的设计理念是导致通用公司破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美国人似乎变得越来越懒,连汽车设计也总是搞拿来主义,比如在中国极为畅销的别克凯越就是当初韩国大宇公司一款产品,雪佛莱在中国销售的全系车型几乎都是韩国人设计的,就连目前火得一塌糊涂的雪佛莱新贵科鲁兹也是韩国人的杰作。
德国车:德国人做事严谨而保守,不事奢华,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在他们的汽车设计上,德国车重视安全性能,结结实实,经久耐用,然而缺点就是外观过于保守,缺乏新意,看看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出的那些汽车无论档次高低,几乎都是那一个面孔,从不改变。德国发动机性能可靠,十分耐用,但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却基本见不到先进的技术,号称同级别技术最先进的速腾居然用的还是那款几十年前的古董级发动机。
法国车:法国人天性浪漫,富于想象,他们设计出的汽车也总是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浑圆一体像个面包车的毕加索到取消仪表盘变成“太空舱”的凯旋、世嘉,都体现了这种极具个性的风格,然而,在中国市场上,法国车却一直属于小众车,销量总是上不去,原因就是保守的中国人对于法国车这种过于超前的风格难以接受。法国是赛车运动的发源地,其汽车设计确有独到之处,法国车的发动机和底盘技术都是非常过硬的。不过法国人有点不拘小节,所以他们的车往往会出一些小毛病。
日本车:日本是个能源缺乏的国家,所以日本人做汽车千方百计想省油,节油无非两方面,一是提高发动机工作效率,于是日本车发动机采用VVT技术(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比较多;二是减轻车重,于是日本车的外壳钢板都变得很薄,该加的防护钢梁变成了塑料,这样一来日本车倒确实赢得了“省油”的名声,可是省油的代价就是日本车的安全性大大下降,变得像鸡蛋壳一样不禁撞。日本人很善于作表面功夫,日本车外观都很漂亮,内饰虽然不用什么太好的材料但却做得很精致,舒适性配置也比欧洲车要全,总之你看得到的地方都做得很讨人喜欢,但是你看不到的地方他就会偷工减料,以此来控制成本------小鬼子太精了,他们摸透了中国人好面子的心理。
韩国车:韩国人在汽车制造方面是个后起的国家,他们不掌握任何核心技术,就会四处模仿,不过只学到了皮毛,韩国车总体看来倾向于日本风格,重视外观,但却做不到日系车那么精致;钢板和日本车一样薄,可是却没有日本车那么省油,油耗高的直追美国车。看不到的地方偷工减料比日本车还严重。总之,的车就是一个二仪子。
一次有国内哥们问老公,在美国见识的汽车多,能否评价一下各国造的汽车的性能和特点有啥不同。老公回答说,专业性能咱不敢评说,就打比方来讲吧,若比较通用型的各国汽车,大概齐是这样的:
美国车:就像坐在自己家里,宽大、舒适、自在、结实安全,注重人性化、有亲切感。不过家庭设备不一定是一流的,自动化程度不见得太高,因为得顾及成本/效率比,利用率高又实用的才肯装备。
日本车:像现代化办公室,设备应有尽有,方便、实用、可靠,保证高效率、易维护。还要考虑节省能源,成本多花在设备性能而不是基础建设上,因而不够结实耐用。空间也不一定宽敞,坐久了就像上班,会觉着不大舒服。
欧洲车:典型代表如奔驰宝马富豪之类,就跟参加爬梯或者度假似的,豪华、气派、排场、考究,充分享受。可是爬梯度假只能是一阵子之举,费用代价也高,若天天永远如此就有点消受不起,令人忘了本身斤两,有可能腐蚀革命斗志。
韩国车:有点像上餐馆,虽然也方便周到,布置装潢得挺养眼,但总觉着表面化,临时感,不像可以长久为伴之地。也有点像韩国的整容美人,有些假和做作的感觉。
比较起来,还是美国车和日本车的综合素质更接近广大车民需求,因此普及率较高,就像家庭和工作场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老公一番话,那边的哥们茅塞顿开,说是以前听了读了好些介绍汽车的东西依然云遮雾罩,这回总算明白各国车的差别了。不过老公自知这番歪理也只能忽悠国内同胞而已,跟海外朋友聊汽车可就不敢瞎说了。
老婆倒觉得老公这套比喻挺形象的,可还是从“胸怀全球”的男人眼光出发。她评价汽车则另有一番理论,不是按国家,也不是按厂牌,更不是按档次贵贱,而是按车的外形分类。女人么,看人先看外表模样,然后才看内在品性,看车也如此。老婆是这样描绘各种外形的汽车的:
箱型车(Wagon):外貌忠厚朴素,形体较大也结实,像工薪阶层,适合家庭和中老年人。当年在美国买的第一辆就是这样子的,因为是二手车没啥挑选,可开上后发现特实用,能装东西能载人,搬家拉货接朋友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如今这样式过时,连车厂都不造了,却依然对其情有独钟,更带点怀旧意味。
普通轿车(Sedan):像上班族,外表比较传统,一本正经缺少变化。无论穿便装还是精心打扮豪华包装,也显不出多少创新。最适合当上下班驾驶的职业坐骑。
城镇车(Town Car):四平八稳的旧式贵族,老人家或者有派头者使用才相称。还有那豪华的加长的礼车也有类似味道,要出啥场面了拉出来,似乎能沾染点高贵气。
面包车(Van):也叫“迷你丸”。好比淑女,稳重踏实温文尔雅,贤妻良母的料。尤其适合有孩子的家庭,载客多,车厢高,跑远途坐着舒适,也具有安全感。有人嫌这类车婆婆妈妈,那也是挺有风度的阿婆阿妈,个头虽然富态,外形却还养眼。开这类车的女人男人多半是好妻子好丈夫好爹娘。
吉普和SUV:如粗壮男子汉,四轮驱动劲头大,但莽撞稳定性不见得好。虽然善于登高爬坡,却不管乘客是否舒服。至于外形么,也并非只要阳刚就顺眼,有的可能像健美男儿,有的兴许像民工苦力。尤其女士开这类车,若人车类型不匹配的话,看着有点儿别扭。
运动车(Sport Car):也就是跑车。顾名思义,运动员型的,适合较年轻或有运动素质的主儿。弱不禁风或过于儒雅迟钝者就不大般配了。
敞篷车(Convertible):不大平民化,招摇,如娱乐圈的公众人物,车里的一干隐私都昭然若揭。若能上档次可如名流明星,要是品味差点兴许像风郎了。
皮卡(Pick-up):不用说,劳动人民型的,工作狂,多载货少拉人,重视干活超过亲情。不过蓝领也有很具档次挺有情调的啊。
悍马(Hammer)之类军车型:当然像军人了,难免带着好战气息。油老虎胃口太大,尤其在油价飞涨的年代。养军人好像应该是国家而不是人家的事儿吧?拿这类车当私家车难免给人崇武拥战印象。
摩托车:就像没成年的挺爱搅,给人横冲直撞又缺乏安全的感觉。喜爱摩托者也容易给人不大成熟的印象,哪怕胡子一把依然嬉皮。
男人女人的汽车理论各不相同,因为各自对汽车的需求不同。很多男人爱车,是把汽车当情人。因此对其国籍出身背景资历个性等要有全面了解,得找情有所钟的娶回家或包养起来,与汽车交往时要投入情感互动,对车子的脾气性能也必须钻研得熟透。
女人通常把汽车之类的只不过当工具,或者当作衣服鞋子,无需那么多感情投入。女人们的个性喜好也各异,有的女人光看牌子不管实际品质,有的注重外表酷丽模样帅,还有的追求标新立异前卫另类,也有的则讲求舒适实用或者保养方便。老婆属于后一类传统派女人,不喜欢太扎眼花哨贵而不实的车,也不很在乎牌号型款,但必须性能可靠安全实用。就像给自己买皮鞋,那些后跟巨高造型摩登的穿在脚上可不舒服,登脚上出风头的后果是自己受罪,买鞋要买既合脚舒服又美观大方适合自己身份气质的。开车也是如此。而且啥类型的人常会喜欢啥类型的车,别人从你的车也能大致看出你的个性
中国GDP还有多少年能超过日本和美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决定了中国经济的世界排名前移、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提高。1999年中国经济的世界排名为第7位,2000年前移至第6位;200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为3.4%,2001年提高到3.7%。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同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3%。这些方面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05年超过意大利;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于2007年超过法国和英国:
;
2008年,中国有望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2012-2013年,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050年,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由前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已经知道,西欧属于油气消费大区,但其区内油气资源非常少,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油气资源主要靠进口解决。当然,西欧本土部分国家也有一些油气资源,如英国、挪威、荷兰、法国、意大利等。
一、西欧地区的石油工业
西欧是后起的大产油区。1970年以前,西欧还是一个贫油区,采油业只限于陆上若干小油田,原油产量微不足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已经发现近海丰富的油气显示,但由于自然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利用被推迟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后,高涨的油价才赋予开发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经济意义。随着北海原油产量的增长,西欧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一个新兴的原油产区。
西欧采油业的主要产区分布于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属沿岸七国,其中英国、挪威分得面积最大,分别占46%与25%,北海的采油业就集中在这两国海域。荷兰、丹麦、前西德、比利时、法国共获得其余的29%,但这些海域的原油产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随着北海石油开发而崛起的第一产油国。1975年下半年,英国北海海域的阿盖尔和福蒂斯油田开始出油,从此,英国采油业突飞猛进。1980年起,英国成了西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给并能输出原油的国家。到1998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33亿吨,同期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08亿吨(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欧第一石油储量国。1998年,挪威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89亿吨。挪威北海海域的采油业早于英国,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为其起点。1975年生产原油900万吨,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自给有余的国家。尔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达1.64亿吨,超过英国成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1998年,其石油产量为1.5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之一。2003年5月,挪威驻委内瑞拉大使达格·默克宣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在委内瑞拉德尔塔拉天然气项目中投资30~50亿美元。这是挪威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外投资计划,它意味着挪威石油工业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2003)。
2000年西欧地区石油储采比为7,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3.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5.38亿吨减少了7.7%。2000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4.5万亿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4.43亿立方米增加了1.5%,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3.01%。2000年西欧石油生产量为3.21亿吨,比上年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9.58%(其中英国2000年的产量为12684.5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3624.5万吨减少了6.9%;挪威2000年的产量为16081.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5088.0万吨增长了6.6%。),而1999年西欧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2%。西欧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892.37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亿立方米增加了8.5%,占世界产量的12.31%,而其天然气消费量1999年为4173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7.38%。天然气在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近24%,相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天然气储量有限,产量不高,但消费量和进口量很大,输气管网发达。截止到2001年底,欧盟天然气探明储量3.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于荷兰(1.77万亿立方米)和英国(0.73万亿立方米)。欧盟2001年产气量2129亿立方米,占世界的8.6%,主要生产国是英国(1058亿立方米)和荷兰(614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3433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5.9%,主要消费国是英国(954亿立方米)、德国(829亿立方米)、意大利(645亿立方米)、法国(407亿立方米)、荷兰(393亿立方米)和西班牙(182亿立方米)(刘岩,2003)。
二、西欧的油气贸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欧石油进口量已达4000多万吨,超过了美、日两国进口量的总和,相当于世界总进口量的30%。进入60年代以后,西欧实施了能源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石油消费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45.6%,那时,西欧是一个贫油区,原油产量仅约1800万吨,对于区内庞大的消费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挪威、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提高了区内原油的自给率。同时,重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缩石油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费比例,石油进口量显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产受资源储量规模的限制,西欧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和非洲是西欧石油进口的基本来源,此外,来自原苏联与拉美的石油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意大利、法国、原联邦德国是西欧三大石油进口国。
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美主要天然气的出口国是加拿大,其主要通过管道向美国出售天然气,2000年的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为1034.4亿立方米;欧盟天然气消费的39.2%来自进口,而且进口来源多,半数成员国完全依赖进口(刘岩,2003)。在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因此,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荷兰和英国是保证北美和欧洲这两大消费区天然气供应的最重要国家,在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优势。
俄罗斯在中欧和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油气供应,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能源安全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2001年,欧盟管道进口天然气1542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俄罗斯752.3亿立方米(刘岩,2003)。但俄罗斯在站稳欧洲市场的同时,准备利用其强大的油气优势,东向开发东北亚和中国市场,以防其油气出口的单一性而带来的劣势。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气储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449.6亿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天然气比1998年增加了6.8%,达到455亿立方米。法国燃气公司是挪威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共购进112亿立方米。德国的鲁尔天然气公司购买了95亿立方米,比利时配气公司购买了56亿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国的天然气增加到13亿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输气管网完成扩容改造,连接Kollsnes与Emden终端的欧洲输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始投入运营。2001年,欧盟进口天然气的1542亿立方米中483.8亿立方米来自挪威(刘岩,2003)。
2000年荷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万亿立方米,产量为628亿立方米,出口量为366.2亿立方米。1999年荷兰的管输天然气出口量由于向德国的出口减少,1998年下降至350亿立方米,同时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线扩建工程的影响,出口到意大利的天然气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输天然气量为366.2亿立方米。
2000年欧洲还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第二大户,进口量为326.8亿立方米,仅次于亚太地区(其进口达980.4亿立方米)。2001年进口LNG为287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曼、利比亚、阿联酋的LNG分别为200.7、55.5、9.3、9.1、7.7、0.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1429.5亿立方米的20%(刘岩,2003)。
三、西欧的油气运输
徐小杰根据研究认为,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系统有两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领土,利用现有的管线输送到俄罗斯的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时,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已经贯穿马格里布,北上供应南欧市场,这就是著名的马格里布—欧洲管线(徐小杰,1998)。具体来说,连接西欧的石油输送航线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这条航线从波斯湾各油港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沿非洲东海岸穿行莫桑比克海峡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达西欧、北美。此航线主要由超级油轮经营,它担负着输往西欧石油总量的70%和输往美国石油的45%,它是西欧、北美主要的供油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又是油气管输最发达的地区(图5-1、图5-2见书后彩图)。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欧盟内部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18.7万公里,是1970年7.1万公里的2.63倍。欧盟内部跨国管输量613.9亿立方米,占世界跨国管输量4083.2亿立方米的15%。欧盟60%的天然气消费量至少跨越一个国家输送(刘岩,2003)。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2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四、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见,欧盟成员国之间天然气消费部分靠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解决,但很大部分还需要依靠从欧盟外部市场进口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欧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欧盟形成了天然气统一市场。
欧盟各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宦国渝,李晓东,孙剑,2003),即起步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这些国家已进入了气源多元化、市场需求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期,这为欧盟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欧盟各国推动本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已经开始促进欧盟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欧盟委员会相继发布了90/377/EEC指令《关于提高工业最终用户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关于通过管网输送天然气》,迈开了发展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欧洲能源网络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天然气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发布了98/30/EC指令,阐明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和各成员国天然气部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为确保内部天然气市场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营,各成员国政府在输送、储存、配送领域必须承担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还规定了强制性条款。
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主导思想在于促使区域内资源的自由流动、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内统一的能源市场作准备,但是,在不妨碍内部大市场的前提下,允许各国具有一些豁免权,并制定各国管理制度。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内,要坚持公平原则、透明原则和采取许可证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
从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其主导思想和执行原则来看,欧盟在天然气乃至能源市场的管理上已开始了统一的管理,其各国的油气安全战略必然受其统一规则的支持与约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